帛書版《道德經》第71章到第八十一白話文(第2/2 頁)
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白話文:自然的規律,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有餘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來補充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來供奉有餘的。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所以聖人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了功勞而不居功,他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8 第七十八章:
?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 白話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算是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災難,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是在反說一樣。
,!
9 第七十九章:
?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白話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一些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拿著借據的存根,卻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掌管借據的人一樣寬容,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總是幫助善良的人。
10 第八十章:
?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白話文: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兵器,卻沒有機會去佈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到,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11 第八十一章:
?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白話文:真實可信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追求廣博,追求廣博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善良的人不貪多,貪多的人不善良。聖人不積累財物,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把一切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自然的規律是施利於萬物而從不損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有所作為而不爭強好勝。
:()道德經帛書版感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