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量價技術(第1/4 頁)
《量價技術:洞察股市波動的核心密碼》
在紛繁複雜的股市世界中,量價技術宛如一座燈塔,為投資者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它在技術面分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真正能將其精髓融會貫通的投資者卻寥寥無幾。儘管多數人對量價技術有所耳聞,甚至能背誦幾句相關口訣,但真正的理解和運用往往停留在表面,這無疑是投資道路上的巨大隱患。
讓我們首先深入探究“量”的奧秘。量,絕非僅僅是軟體上呈現的數字,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市場內涵。成交量至少具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意義。
其一,量等同於市場的動力。這一點直觀且易懂,成交量是資金在市場中流動的直接體現。資金如同推動股價漲跌的引擎,資金充裕而籌碼稀缺時,股價必然上揚;資金匱乏而籌碼眾多時,股價則會下跌。因此,量就是資金,資金就是動力,量與動力緊密相連。
為了更清晰地理解這一概念,我們不妨透過實際案例來剖析。假設某隻股票在一段時間內,成交量持續放大,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而其流通籌碼相對有限。這就如同一場拔河比賽,多頭力量佔據絕對優勢,股價自然節節攀升。反之,如果成交量萎靡不振,資金入場意願淡薄,而籌碼供應充足,股價便如同失去動力的船隻,在茫茫股海中隨波逐流。
其二,量代表著市場的分歧。要透徹理解這一點,需要我們稍作深入的探討。成交量的全稱是“成交量”,每一筆成交的達成,都意味著買賣雙方的意願達成一致。在a股市場的撮合交易機制下,有買必有賣,否則無法成交。買入的投資者看好股票的未來走勢,而賣出的投資者則持有相反的觀點,這種觀點上的差異便是分歧。因此,成交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市場分歧的程度,量越小,分歧越小;量越大,分歧越大。
當我們從量的這兩層含義去審視股市時,將會獲得全新的視角和認識。
以a股市場中常提及的牛市和熊市為例,從量的角度來看,其實非常簡單明瞭。量作為市場的動力源泉,牛市必然伴隨著成交量的持續放大。回想過去,當a股的成交量僅有五六千億時,市場交投清淡,投資氛圍沉悶,炒股體驗不佳,這無疑是熊市的特徵。而當節前成交量達到萬億甚至兩三萬億時,市場交投活躍,資金湧動,投資者普遍感受到炒股的愉悅,這便是牛市的景象。
那麼,為何節後行情又會出現下跌呢?關鍵在於分歧的加劇導致市場動力的減弱。成交量從三萬億逐漸減少至兩萬億,再到萬億,這一過程中市場的分歧逐漸加大,資金的推動力量逐漸削弱,股價隨之回撥。
對於量代表分歧這一理解,在實戰中的意義更為重大。
股民們都熱衷於抄底逃頂,但往往事與願違,不是抄在半山腰,就是逃在山腳下。然而,一旦理解了量代表分歧的含義,情況將大為改觀。
當一隻股票處於下跌趨勢且成交量萎縮時,此時抄底並非明智之舉。因為縮量意味著市場對股價下跌的看法較為一致,分歧較小,大多數投資者都認同下跌的趨勢,股價往往還會繼續下行。但倘若在下跌趨勢中,成交量開始持續放大,這就為抄底提供了可能。放量表明市場對下跌的分歧逐漸增大,開始有投資者對股價的下跌持有不同意見,反彈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增加。這便是“放量下跌必有反彈”的道理。當然,反彈能否轉變為反轉,還需觀察後續市場動力是否充足。
再來看逃頂的情況。當一隻股票處於上升趨勢中,如果成交量維持縮量或者溫和放量的狀態,此時無需急於逃頂。因為這表明市場對股價上漲的分歧較小,多頭力量仍佔據主導。但如果成交量突然放大至巨量甚至天量,投資者就必須高度警惕。這意味著市場對股價上漲的分歧急劇加大,後續如果沒有更大量能的支撐,行情很可能發生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