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險象環生(第1/2 頁)
高麗受中原王朝影響極深,在南北朝時期,他吸收了南朝依託山河組織防禦的經驗。有樣學樣,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縱深防禦體系。
他們以遼河為第一道防線,為防禦唐軍,高麗還沿遼河修築了長城;又利用綿延的千山山脈為第二道防線;最後,利用鴨綠江為第三道防線。
這三道防線,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時間。
李世民卻不以為然,說道:“朕十七歲帶兵起義,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隨即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朕這一生征戰沙場,豈能怕了這小小的高麗國?!”
見李世民如此自信,我和劉逸峰不好多說,只能作罷,為了保險起見,我把靈經石項鍊暫時借給李世民戴著,囑咐他如果有危險,靈經石項鍊會發光,一定要及時躲避危險,李世民笑著答應了。
雖然李世民嘴上說,沒有把高麗國放在眼裡,但是在戰役準備上,李世民倒是確實過人,做的非常細緻,頗有條理,展現出了他過人的天分。
首先,他透過派遣使者,把高麗國與大唐交戰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都摸了個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知彼”。
而在內部戰士的動員上,唐太宗也基本做到了“先聲後實”。對內,“為中國報子弟之仇”的宣傳動員頗為得當;對外,以“蓋蘇文弒君”為宣傳,儘量降低對手抵抗意志,盡獲人心。
可是,我看得出來,由於各種原因的制衡,李世民的部署還是顯得顧慮重重。眾所周知,貞觀年間的君臣很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訓,而在他們看來,隋煬帝三徵高麗,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而唐太宗李世民,此戰所動用的兵力,遠少於隋代。
隋煬帝三徵遼東,累計兵力340萬,民工680萬,累計1020萬人,這確實給國內帶來了巨大的負擔,這也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李世民在準備東征高麗時,吸取教訓,只動用了10萬軍。而且,10萬軍兵分兩路,4萬軍走海路,在遼東戰場陸戰的只有6萬軍。
確實,唐太宗一朝,大唐屢屢以少量兵力,完成驚人的成就,李世民的威望無人能及。
但是,高麗與突厥、吐谷渾等遊牧民族不同,他依託險阻構建了完善的縱深防禦體系。由於高麗有一連串堅固城池。即使他被唐軍擊敗,仍可依託城池逐次抵抗,不至於“一戰而潰”。
由於大唐人少,所以雙方在戰場上不斷盤旋著,唐太宗李世民即使表面談笑風生,一副根本沒有把高麗國放在眼裡的樣子,但是我和劉逸峰看得出來,他內心很焦灼。
這天夜裡,李世民剛剛睡下,我還不困,在軍營裡到處走動著。
忽然,西邊的軍營裡,一陣異常的聲響傳來,我不禁警覺起來,連忙趕向西邊,順著聲音追去。
只見一個軍營裡的燭光閃動了一下,一聲悶響傳來,“不好!有刺客!”我連忙進入這個帳篷,只見一個士兵躺在地上一動不動,我探了探鼻息,發現他已經死了,全身上下,我粗略看了一下,沒有皮外傷,翻開他的胸前衣服,面板上有一個細微的針孔,我明白了,是我的師伯出現了,如果不出意外,和大賴子接觸,殺死西海龍王一族的,應該就是他,只是,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的樣子。
只是,他殺死一名普通計程車兵有什麼意義呢?
我忽然想到了剛才睡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好!我中計了!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我提起真氣,三步並作兩步的趕回李世民休息的帳篷,可還是晚了一步。
李世民的帳篷門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