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然後,在這個定理發表的三週之後,「事件」襲擊了世界。
那一剎那發生的事情,至今仍然未能弄清。
某個夜晚降臨,某個早晨來臨。在某處的某個夜晚的那一剎那,那條定理崩潰成為沒有任何意義的凌亂記號。就像是無數粒子的運動偶然間形成了文字般的形狀,似乎馬上又會離散在空中一樣。
就連我所記述的這個插曲所屬的歷史,是不是與我們所知的歷史相連續,也沒有弄清。
當前的時間束理論,正在逼近事件發生後的10-12秒的時間點上的錯亂時空。物理學家們預測,再經過十年的研究,應該能夠理解事件發生後的10-14秒後的世界之形態了。但在當下,通往事件那一剎那的時間之路,還是令人絕望地緊緊關閉著。
關於事件的剎那發生了什麼,有著各種各樣的推測。
我們的宇宙在那一剎那破碎成了無數的宇宙碎片。其他維度的宇宙撞上了我們的宇宙。從真空中突然湧現的無數宇宙把我們的宇宙切得支離破碎。我們的宇宙本身其實是一個不斷生成消滅的氣泡般的結構,只是偽裝成過去那副樣子而已。諸如此類。
在這些說法當中,也包括了這樣一種理論:在大約289秒之後,我們會一頭扎進a-to-z定理再度有效的時空區域。
就目前而言,我沒有找到任何依據來判斷這些理論間的優劣。每個理論都有其理論自身的美感。至於是什麼樣的美,是不是與如今混亂已極的我們的時空之美一致,我全然沒有頭緒。
我很喜歡這樣的比喻:
某個圖書管理員,影印一本記錄了無數宇宙的書,卻把影印件弄灑了。慌慌張張去撿的時候,又把書碰掉在地上。那本書又太古老了,落地時的撞擊讓無數書頁激盪到半空中。愚蠢的圖書管理員慌忙去收集那些書頁,卻搞不清哪一頁該在哪裡了。
比喻雖然通常都不會超出比喻的範圍,不過這個比喻恰好有個很合適的地方:那本書剛好收錄了夏洛克·福爾摩斯正典的內容。圖書管理員把《最後一案》的書頁稀里糊塗混在了影印件裡,於是莫里亞蒂教授墜落的記載便消失了,也就是說,他沒有掉下萊辛巴赫瀑布。這一突然的變化,讓莫里亞蒂教授天才般地發現自己只是某種智慧筆下的人物。他不甘心自己這個犯罪之王被人操縱著犯下各種罪行,所以想盡辦法向我們傳達這一真相。
當然,比喻終究只是比喻而已。
我很想想像那點陣圖書管理員至今還在拼命整理書頁的順序。雖然我能想像重新排列無數書頁會有多麼困難,不過應該總比接下來這種想像更有建設性吧。
那是這樣一幅想像的場景:書本自己掉落下來,在無人的圖書館中化作無數書頁,發出瘋狂的笑聲。
後來也會不時發生類似的真理反轉現象。在這裡不妨記錄一下。大約兩個世紀前,由二十五位物理學家發表的b-to-z理論,被譽為世界終極理論,引起廣泛關注。它也經歷了a-to-z理論差不多的過程。不過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多:一是因為那種理論本身不需要吸引聽眾;另一點是因為緊隨其後又出現了c-to-z理論。至於接下來出現的d-to-z理論,影響更加薄弱。到了e-to-z理論,人們甚至開始猶豫是不是還要談論這個話題。雖然還是可以把這些稱之為理論的進展,但就像是反覆簽訂明知一切都會被推翻重寫的契約一樣,這類真理的任性展現和消失,不禁讓人感覺,「真理」這一概念的真理性是不是正在遭受考驗。
不過最近人們又重新關注起所謂的終極理論了,這也是有緣故的。目前最新的、且被視為有效的理論,實際上已經發展到t-to-z理論了。前面關於發生事件的那一剎那之後的時空形態考察,也是從這一理論匯出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