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印度給北京的一連串的外交照會中以及尼赫魯給周恩來的信件中,都提出了印度的論點。這些論點應用於東段和西段這兩個主要的爭議地段上,具有不同的性質。就麥克馬洪線而論,印度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這個論點:產生這條線的是英國和西藏之間的換文,&ldo;按照公認的國際慣例,英藏換文必須被認為對中國和西藏都具有拘束力&rdo;。印度為了維護這個論點,就乾脆把中國並沒有參加英藏之間的秘密換文這個中心問題一筆勾銷,並且無視中國在一九一四年及此後一直明確拒絕西藏和英國之間的任何的和所有諸如此類的協議的事實。不但中國人,而且印度外交部的官員和歷史學家們,無疑還有尼赫魯本人,都同樣清楚,印度的說法歪曲了西姆拉會議的實際情況。但是印度政府早已認定,同中國舉行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會危及印度的利益。這不僅是由於印度預料到不管中國事先作出什麼樣的暗示,在這樣一種邊界談判中,中國將提出大幅度的恢復失地的要求;還由於印度認為同中國達成任何邊界妥協都是無法接受的,因為它將標誌著印度不得不從原有立場後退,那樣一來,將把印度降到亞洲的二等國地位。但要拒絕透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唯一合理的根據就是提出邊界線事實上已經劃定的論點,於是印度就據此進行爭辯。當然,印度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說服中國,而是為了爭取國際支援,而當時世界各國都在注視著中印之間爭論的發展。
印度論據的第二道防線是聲稱麥克馬洪線從來不是一條新的邊界線,它只不過是&ldo;這個地區的自然的、傳統的、種族的、和行政的界線的正式體現&rdo;。按照印度的說法,這條早已存在的邊界的確十分古老;他們聲稱這條線&ldo;和它現在的位置大致一樣,已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rdo;。印度人為了給他們的主張找根據,就引證《奧義書》(upanishads)、《摩訶婆羅多》(ahabharata)、《羅摩衍》(raayana)
[ 譯者註:《奧義書》是印度古代哲學論叢之一,吠陀聖典的一部。《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是印度古代兩大史詩。 ]
和印度文學的典籍。印度對中國說,多少世紀以來,&ldo;喜馬拉雅山的天險就是印度精神的奮鬥所向&rdo;。這一套論調在印度人聽起來倒是津津有味,尼赫魯也經常提到喜馬拉雅山在印度思想中的地位,並把它看作邊界爭端中的一個因素;但是這一套對中國人卻不起作用。他們說,&ldo;神話故事不能引用來作為印度對於邊界要求的根據。&rdo;
[
註:印度從印度經典著作裡尋找根據,連篇累牘地摘引原文,使得研究者們望而生畏,除非他們自己對於這些東西也具有淵博的知識。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菲爾德(arfield)教授在仔細研究了印度這方面的論據以後,得出的結論是:印度政府堅持主張&ldo;為多年傳統和習慣所肯定的古老的證據,可以作為邊界的基礎&rdo;,是&ldo;犯了嚴重的錯誤&rdo;。印度的這種論據似乎同寇松說的下述情況相似,就是&ldo;一種所謂天然的疆界……亦即各個國家由於野心、利害得失,或者時常是情感上的理由,而提出應當是屬於它的天然的疆界&rdo;。寇松的結論是:為了實現這類疆界所作的嘗試,&ldo;曾經是造成多次戰爭的原因,而且是造成歷史上幾次最悲劇性的興亡的原因&rdo;。
]
印度為了證明中印邊界已經是&ldo;確定下來了,沒有必要進一步或正式劃定&rdo;而蒐集的大量論點,是以頑固的訟師的手法提出的。印度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說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