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第1/3 頁)
這個建議是周恩來早在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給尼赫魯的信中第一次提出過的(從而暗示以那個日子為準來規定&ldo;實際控制線&rdo;),克節朗河戰役後又重申過這個建議。在爭論的過程中,中國三番五次地勸告印度,說這是消除邊境衝突危險,為解決邊界問題掃清道路的唯一可行的辦法。然而,印度卻始終加以拒絕。印度在中國開始進攻後,在二十四日,尤為粗暴地拒絕了上述建議。現在,打了勝仗的中國並沒有在硝煙未散之時,把勝利者的條件強加於對方,中國堅持的仍舊是它一直建議過的東西。不同的是它現在已不再是建議了,中國決意將它付諸實施,並且警告印度,如果它不採取相應的行動,把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二十公里,則將引起嚴重的後果。可是,與中國下面的一個警告相比,這個警告也就算不了什麼:如果印度試圖在西段恢復前進政策,或者派軍隊重新進入塔格拉三角地帶,&ldo;中國則保留還擊的權利&rdo;。這是北京的表明意圖的宣告中真正帶威脅性的條文。
過後,中國說明瞭它的計劃。它把部隊開到麥克馬洪線以南是&ldo;為了徹底擊退印度反動派的武裝進攻,打破印度反動派用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計劃。……為透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創造條件&rdo;。中國說,這些措施是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印度&ldo;懂事了一些,中印邊境局勢才基本上和緩了下來&rdo;,這都證明瞭上述措施產生了作用。只是由於人們過去廣泛地接受了印度對於事態發展的說法,所以才對中國的行動感到出乎意外。甚至那些並不相信中國發動對印度侵略的人們,也認為&ldo;中國全面佔領它所要求的全部領土以後,再從這樣的實力地位出發進行談判,這乃是中國進軍的邏輯&rdo;。但如果中國真的這麼幹,不僅會破壞中國對一切邊界問題的立場,而且會使中印邊界成為難以癒合的創傷。如果中國部隊留駐東北邊境特區,那麼,當印軍一旦恢復過來之後,必然要開始從平原地帶試探北進,那時,北京將無法擺脫這場沒有止境的戰爭。英國前外交部常務次官卡西亞勳爵(lord
caia)一九六六年回顧這場邊境戰爭時說,據他所知,&ldo;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之後撤回原線;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這還是第一次&rdo;。中國所追求的不是領土,而是邊界的解決,軍事行動正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撤退是這種想法的組成部分,為了使考慮周詳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策略贏得全勝,就需要走出這最後的一步。
打到了邊境又突然收兵的軍事行動,並不足以迫使印度政府同意談判。因此,中國的軍事行動不一定能達到正式劃定中印邊界的基本目的,但正如北京一九六o年向印度所建議的那樣,這是可以等待的。中國軍隊的行動已確保在等待期間‐‐至少在幾年之內‐‐邊界現狀將不受幹擾,印度方面將不致再蓄意侵犯或出擊挑釁。
至於印度陸軍對停火必須作出怎樣的反應,這已是不成問題的了。新任的陸軍參謀長喬杜裡將軍報告說,他的部隊除了對等地響應中國的停火行動外,別無他途可循。他命令部隊在午夜以後,如不再遭到射擊,即不得開槍。至於那些政客的看法,照例是大不相同的。那天早晨,在議會的休息室裡,在有圓柱的寬敞走廊上‐‐記者們在會前都聚集在那裡‐‐激動的談論中最經常聽到的是&ldo;恥辱&rdo;這兩個字。中國單方面的停火雖然使軍人們感到如釋重負,可是那些文職人員卻感到好象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擦鹽一樣。他們幾乎一致主張應該馬上拒絕北京的&ldo;提議&rdo;。有幾名阿薩姆邦的國大黨議員主張接受中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