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都靈之戰的教訓(第2/2 頁)
須間隔超過一步(0.75米),這是在吸取了普奧戰爭失敗的教訓之後制定的。
不過此時奧地利帝國武器發展的比較早,所以對於散兵線的理解也比較超前,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武器發展的速度。
面對奧地利軍的人海戰術,法軍統帥卡芬雅克用三萬支火箭給奧地利軍方上了一課。
拉德茨基元帥也終於體會到了1848年北線法軍的絕望,漫天的火箭將人海變成了血海,整個戰場宛如人間煉獄一般。
奧地利帝國計程車兵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無畏的衝鋒,然而由炮彈和火箭組成的死亡協奏曲最終還是擊垮了拉德茨基元帥的意志,他不想讓士兵繼續做出無謂的犧牲。
於是乎拉德茨基採取了更加保守的進攻策略,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法軍早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進攻再持續一兩個小時法軍就會先崩潰。
但這一戰也讓奧地利軍方明白了一個道理,拿破崙時代的戰術已經徹底過時了,無論是法國人,還是奧地利人,誰要是還抱著過去的榮耀不肯放手,那麼眼前的慘狀就是他的最終結局。
此戰之後,奧地利帝國的武器專家和步兵指揮官被聚集在一起,經過反覆的討論、計算和實踐,共同定下了散兵線的最低距離是6步,也就是4.5米。
散兵線在這個距離下可以在保證火力輸出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證士兵的生還機率。
弗蘭茨也決定加強武器開發局和一線指揮官的聯絡,成立陸軍作戰實驗室和海軍作戰實驗室,以及聯合作戰實驗室和特別作戰實驗室。
其實弗蘭茨還打算搞一個空軍作戰實驗室的,只不過此時奧地利帝國內部還沒人承認空軍這個兵種。
空艇部隊,陸軍和海軍各造各的,並且相互看不上。陸軍的飛艇追求速度和高度,對於戰爭的幫助更多是偵查戰場和威懾敵人。
實際上陸軍的飛艇部隊幾乎無法命中他們要瞄準的目標,哪怕敵軍的指揮部近在咫尺他們大機率也會投偏。
而且在這次戰爭中低空飛行的空艇不再安全,法國人研究出了一種超長的火炮,可以擊中飛行速度緩慢的空艇。
弗蘭茨起初以為是法國人研究出了高射炮,之前空艇研發成功時奧地利軍方就已經在弗蘭茨的授意下研究高射炮。
然而研究出來的試驗品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問題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根本無法解決。
奧地利帝國方面也繳獲了幾門法軍的“高射炮”,不過經過試驗,這種所謂的高射炮攻擊不了飛行高度超過四百米的目標。
而且由於材質問題非常容易炸膛,這也是為什麼法國人不將炮筒造的更長的原因。
瞄準的方式更是簡單粗暴,不需要太複雜的機械原理,也不需要機械動力,直接使用人畜混合動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