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皇宮裡的&ot;寶貝&ot;
太后宮內的總管首領、媽媽、宮女,平日受太后的嚴厲訓練,即使安德海、李蓮英等,也是打出來的,其他人可想而知。太后宮幾乎天天有打人聲。御前的首領、小太監和媽媽、宮女等殿上的近御者,屁股上常綁一塊橡皮,以防重杖,其皮名叫寶貝。
清代方苞《獄中雜記》中曾記載他在刑部監獄中親眼看見的一件事:有三個犯人遭受同樣的杖刑,為了少吃點苦頭,他們事前都賄賂了行杖的差役。第一個犯人送了三十兩銀子,被稍微打傷一點骨頭,養了一個月的傷;第二個犯人送了一倍的銀子,只打傷一點皮肉,不到一個月就好了;第三個犯人給了一百八十兩銀子,受刑後當晚就步履如常了。
清代大學問家俞樾在《右臺仙館筆記》中也記載了這樣的嘴臉:他正與幾個人聊天喝酒,忽然聽到旁邊的縣衙內傳來打犯人的聲音,仔細一聽竟是一名女子。這幾個人一聽非常興奮,就拉他一塊去看熱鬧,俞樾危坐不起,大夥都笑他說:&ot;有這樣好的熱鬧都不看,你真是迂腐!&ot;結果到那裡一看,這次行刑並非打屁股,而是打嘴巴。於是,看客們大失所望,悻悻而歸。
大清禁賭
賭博在中國可以算是歷史悠久了。早在三千五百年以前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賭博遊戲‐‐六博。到秦漢時期賭博的種類逐漸增多。而到了唐宋時期,賭博現象幾乎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由於賭博造成了社會風氣的急劇敗壞,增加了社會動盪不安的因素,所以中國歷代的政府都不遺餘力地禁賭,頒發了一系列禁賭措施。由於社會上重利、奢靡的世風,晚清時期賭博之風猖獗。鴉片戰爭之後,一些西洋賭術傳入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賭博活動五花八門、紛繁龐雜,賭博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個故事,講李某,縉雲縣令,嗜好賭博。當他病重即將去世的時候還用手臂敲打床沿,嘴裡則發出賭博時的呼喊聲。家人哭著勸他說:&ot;你都病成這樣還如此地氣喘勞神的,何苦呢!&ot;李某說:&ot;我有幾個賭友,就站在我的床前,你們只是看不到罷了,他們來邀我,我怎麼能拒絕呢?&ot;說完就昏迷過去。等一會兒,又甦醒過來,向家人伸著手喊:&ot;快替我還賭債!&ot;家人忙問怎麼回事,李某回答說:&ot;我剛才到了陰間,和一群小鬼賭了幾把,結果輸了。小鬼說如果我還上了賭債,就放我回陽間。&ot;家人聽他如此說,就趕緊燒了很多的紙錢。可是李某竟在此際閉上眼睛死去了。
明朝末期盛行一種叫&ot;馬吊&ot;的遊戲(即今天的麻將)人稱&ot;亡國之戲&ot;。到了清朝,清代的皇帝鑑於明朝滅亡的教訓,在諸多方面整綱肅紀,同時也嚴禁賭博,尤其以康熙、雍正兩朝最為嚴厲。康熙在即位之初就把賭博作為大禁。史料記載,當時那些整天沉迷賭博的賭徒們都躲在家裡不敢出屋,京城內街巷市井之中的賊也因此日漸稀少了,外面各省的客商往來經營也越來越放心,因為很少再有偷盜搶劫的事。到了雍正朝,更是嚴加糾禁,日夜不停地巡查嚴輯,同時增加律條,官吏賭博要革職,而且不準花錢減罪,並且從此不予錄用。史料稱,當時從事賭博業和賭具製造業的人們都改行做別的生意了。
不止是官方禁賭,民間對此也是深惡痛絕。江西婺源縣鎮頭鎮就曾出土了一塊乾隆年間的賭博禁示牌,上面刻著&ot;永禁賭博&ot;四個大字。這個鎮子在清朝時候繁榮一時,賭博之風也隨之蔓延。於是就有家族的長輩集合本族成員宣誓,不沾染賭博的習慣,為了銘記和立信刻下了這座石碑。另外有一個故事流傳至今:當地有一人嗜賭成性,他的父親為了規勸他,給他寫了一首詩:&ot;貝者是人不是人,只因今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