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大影響。‐‐中譯本編者
馬漢與其說以航海技術見長,不如說以聰明才智著稱。一八八四年,他
被任命為新建的海軍軍官學校校長。他的苦行僧式的外表和宏亮的&ldo;海軍軍
官嗓門&rdo;,適合於他自封的美國海上力量的倡導者的角色。&ldo;戰爭不是打仗,
而是買賣,&rdo;他對年輕的海軍軍官們說,告誡他們要從英國成功地利用海上
力量和世界貿易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歷史中吸取教訓。馬漢從歷史中引
伸出一條原則:一個國家,要想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經濟上強大,就必須有
一支可觀的海上力量。他經常勸告精打細算的華盛頓政府,強大的海軍是不
可缺少的&ldo;商業的助產士&rdo;。
馬漢關於這個英語民族如何一躍而為全球霸主的理論鼓舞了美國的擴張
主義者。在十九世紀行將結束、維多利亞女王慶祝登基六十週年之際,大西
洋彼岸的這個帝國可以說正處於鼎盛時期。然而,在大典的壯觀的排場背後,
帝國力量的經濟基礎正在消逝,英國的政界領袖們正為他們的帝國的前途辯
論得不可開交。
&ldo;我們儘管可以守住我們所擁有的全部地盤,或者相當的地盤,或者更
多的地盤;然而美國有可能成為世界貿易的頭號大國,&rdo;威廉&iddot;尤爾特&iddot;格
萊斯頓在一八七八年說道。兩年之後,他重新執政,組織了四屆自由黨政府
中的第二屆政府。他覺察到了英國難以維持帝國雄姿的根由。英國政黨和政
界領袖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辯論。自由黨人要求透過&ldo;非正式帝國&rdo;的不加控
制的貿易形式繼續擴張,保守黨人和分裂的自由黨人則認為必須實施領土原
則以確保貿易。雖然在十九世紀最後二十年英國同其他歐洲列強&ldo;瓜分世界&rdo;
的爭奪中,這個&ldo;正式帝國&rdo;的範圍有所擴大,但正如格萊斯頓所預見的那
樣,她在世界總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卻大大減少了,從一八七五年所佔百分之
三十以上減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不足百分之十八,她己落在工業生產
和出口迅猛發展的美國和德國的後頭。
儘管如此,皇家海軍稱霸全球的優勢仍然維持著帝國的實力強大的外
表。英國戰艦的火炮仍然在保衛著帝國的領土,這片領土遍佈全球,由海上
航道和海底電纜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脆弱的交通網,數千名殖民地官員在
這個網路上對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民行使著總的說來還算開明的統治。
這個聯絡如此脆弱的帝國,卻要同美國和妒忌的歐洲列強競爭&ldo;爪分世
界&rdo;,不禁使約瑟夫&iddot;張伯倫那洋的英國帝國主義者心憂如焚。張伯倫是一
個由成功的伯明罕商人起家的激進政客,他率領格萊斯頓政府中的一批自由
黨人造反。格萊斯頓主張愛爾蘭自治,反對愛爾蘭自治的自由黨人認為這將
是帝國崩潰的開始,他們聯合保守黨人,為更加緊密的一統帝國奔走呼號。
張伯倫認為美國在確保帝國的命運方面可起特殊的作用,在到一九○一年他
擔任殖民大臣的六年期間,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使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ldo;我們都是自家兄弟,&rdo;一八八七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