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貨輪抵達(第2/2 頁)
用博馬的港口優勢,做來料加工工業,主要生產各種生活用品,除了用於維持自身的基本需求外,還會與岡蒂國的其它勢力進行貿易。
畢竟,這些軍閥再怎麼打來打去,總要穿衣穿鞋、要用鍋碗瓢盆吧。
沒有外匯?黃金、鑽石,實在不行也可以用礦石嘛,岡蒂國的礦產資源可是很豐富的,而華夏對於各類礦產的需求也很大,這不正好麼。
當然,向仁可沒指望過這種初級加工業能為自己積攢多少資源,而是想借助這些輕工業培養一批產業工人,為未來的工業建設打下基礎。
雖然可以購買來自華夏的各種工業裝置,向仁和小嘰靠著自身能力完全可以弄個小而精的智慧化工業,但如果想將這種模式擴大規模的話,其邊際效應就十分明顯了。
例如最基礎的挖礦,如果是人類來做,只需要最基礎的通訊裝置,挖掘器械,能源供應就行。
但如果是他和小嘰來做,首先得對礦區進行數字化基建覆蓋,各種網路訊號必須齊備。
然後,具體負責挖礦的機器也得具備一定智慧,以應對礦區複雜的環境。
除此之外還有維修保養,這又得需要另外的智慧機器人。
如果是一個礦還好,但工業系統需要的礦產可是好幾十種,有的礦開採量小,幾個人操作幾臺挖掘機就能幹的事,向仁和小嘰可能需要製造好幾個智慧機器人才能幹。
這種最簡單基礎的工作,一邊是基數龐大隻需要吃有機食物就能幹活的人類,一邊是數量稀少需要各種高階零部件和電力能源的機器人,哪一種成本更低還用再細說麼?
在工業規模沒有積累起來以前,越是高精尖的東西成本就越高。
但只需要將這些最尖端的技術和資源用來組織管理人類進行工業生產,那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建設出龐大的工業體系,然後藉助這個工業體系生產的各種資源,再一步步對這個工業系統進行升級,這才是效益最高的做法。
而且這樣做也能逐步的讓人類融入進這個新型體系之中,畢竟現在非洲人的教育水平太低,如果一上來就是智慧化工業,他們幾乎參與不進這個體系,也就更別提什麼和諧共處、共同發展了。
而這才是驅使向仁前進的初心和本意!
“卸貨了,卸貨了……”
在圍觀人群興奮的呼喊中,向仁收回思緒,看著碼頭上的吊機將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圍觀人群似乎也隨著這一個個集裝箱落地而心底踏實起來。
就在這時,里昂參贊領著一大幫子人走了過來,對方陰沉著臉看了看貨輪,然後朝向仁說道:“桑卡拉先生,你難道不該解釋一下到底怎麼回事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