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當部隊圍攻設有堡壘工事的城市時,步兵在弓箭手的掩護下,搭雲梯攀登壁壘,或者在遮棚的掩護下,用破城錘撞擊城牆。有時埃及士兵就搭遮棚作掩護,挖地道攻城。而且埃及人利用挖地道攻城,比其他民族都普遍。
出征有時要在外建設野戰營壘,作為臨時性宿營地。營壘呈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在一面設有主要的進出口。營壘中央是將軍和主要軍官的帳篷,外繞以雙重的壁壘或壕溝。其它帳篷搭在圍牆的外面。在接近外圍的地方,有留作餵養馬匹和載重牲畜的空地,另一個地方則排列著戰車和輜重。哨兵在帳外睡覺或守望。
埃及人從第18王朝開始,廢除了以前經常設定堡壘的制度。除了邊境重地設防外,城市不再設防。埃及人的兩個首都‐‐底比斯和孟斐斯都不是有城牆的城市。為了給軍隊提供駐地,神廟周圍修建了高聳的角錐形的石頭搭樓,它凸出圍牆以外,能夠俯瞰圍攻者並射擊他們,大門上的胸牆可掩護保衛進口計程車兵。神廟往外是泥磚砌成圍牆環繞的城堡,神廟位居城堡中央,每一座神廟就是一個獨立的堡壘,又是戰時避難所,由它保護自己和城市,由此可見當時的神廟已和軍隊緊密結合起來,達到了相當的融合,這是新王國時期政治狀況在軍事上與以前不同的新的反映。
四、古代西亞
1蘇美爾文明‐‐兩河文明的源頭
(1)蘇美爾城邦的形成
兩河是指亞洲西南部注入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古希臘人稱為&ot; 美索不達米亞&ot; ,意即&ot; 河間之地&ot;這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而兩河文明的較集中的代表是巴比倫,故又稱巴比倫文明。按其發生之早,成就之高和對後世影響之大而言,兩河文明皆可與埃及文明相當。
兩河下游南部,文明開化較早,在公元前5000年後期就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這裡的居民在南部的叫蘇美爾人,北部的叫阿卡德人。大約從公元前4300年開始,蘇美爾地區出現奧泊德文化(公元前4300- 前3500年),其較大居民點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格什、尼普爾、基什等,日後都發展為蘇美爾重要的城邦。緊接其後,蘇美爾發生烏魯克文化(公元前3500- 前3100年),蘇美爾文明的曙光此時更顯灼亮,國家開始萌生,城邦開始形成。此時城鎮的發展較奧泊德文化時期更為明顯,圍繞著烏魯克已形成中心市鎮、小鎮、農村的格局,日後這些村鎮愈加增多,又從中心市鎮中產生主要城市,此即蘇美爾各城邦的都邑。烏魯克文化產生了奠定蘇美爾文明傳統的三項成就,也就是神廟建築、圓柱形印章和文字的發明。繼烏魯克文化之後是捷姆迭特那色文化(約公元前3100- 前2900年),這時各奴隸制小國的中心城鎮作為城邦首邑已進一步發展起來,出現了最早的楔形文字。當時最大的城邦仍是烏魯克、基什、烏爾和尼普爾。當時的人們開始使用驢拉的輪車,但不知用馬。在蘆葦束編的船隻之外,也開始用木料造船。接下來遂進入蘇美爾早期王朝時代(公元前2900- 前2371年)。
早王朝時代,蘇美爾城邦林立,而且各城邦分立的局面貫穿始終,但是此時的各城邦已建立起穩固的國王統治。此外,這時神廟在蘇美爾的生活中也很重要。王宮和神廟成為蘇美爾國家的兩大支柱。
這時,在蘇美爾出現了戰車作戰。考古發掘的烏爾第1 王朝(約公元前2700-前2600年)的烏爾軍旗鑲板上雕刻了烏爾城邦利用戰車作戰的故事。
烏爾戰車有4 個輪子,輪的外緣很寬,內緣很窄,直接同軸結合,沒有輪輻。
車廂略呈長方形,前部隆起,有作掩護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