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希臘‐‐馬其頓方陣不適於複雜地形作戰。在公元前4 世紀時,羅馬在高盧戰爭中險遭高盧人毀滅性的打擊,於是羅馬人決定放棄接受外來的希臘‐‐馬其頓方陣,進行根本性的軍團改革,而代之以三列隊戰法的軍團。
羅馬軍團的三列隊戰法的戰鬥形式通常如下:部署在軍團之前和兩翼的輕裝步兵首先投入戰鬥,向敵人發射箭支和投擲標槍。當敵人逼近時便退至矛兵陣列的間隔處,讓第一列的矛兵投入戰鬥。如果第一列矛兵擋不住敵人進攻,第二列主力兵便衝上來,同矛兵一起形成一條戰線,共同作戰。只有在前兩列戰士危急時,第三列後備兵才投入戰鬥。三列隊戰法的羅馬軍團在公元前2 世紀的馬略軍事改革中又得到進一步完善。
由於羅馬軍團的三列隊戰法機動靈活,適於各種地形作戰,曾在東方戰爭中大敗馬其頓方陣,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說明方陣時代已經過去,羅馬軍團成為一代天驕,一直到羅馬帝國後期在&ot; 蠻族&ot; 騎兵的攻擊下失去威力。
印度在古代早期主要採取布陣作戰。公元前4 世紀亞歷山大東徵時遇到的強硬的印度對手波羅斯王,就在希達斯皮斯河邊布陣迎戰亞歷山大。當時波羅斯王所布陣法以大象為中心,排成多列。在各列大象的後面部署著大量步兵,步兵縱隊在象群中間向前推進。戰線的兩翼有騎兵和戰車兵掩護。但是波羅斯王的陣法被亞歷山大打敗。從此以後,布陣戰法在印度一般不再採用,而逐漸被機動靈活的戰術所取代。
亞述人窮兵黷武,經常無休止地對外用兵。奉行侵略擴張政策的亞述,在作戰中特別注重進攻,常常採取突襲或強猛的閃電戰術,讓敵人無法招架。
相對而言,古代中國人作戰特別注重策略。漢民族尤其知道民心向背乃戰爭勝敗之本的道理。每次王朝更替之戰,都要先爭取民心,積蓄力量,認為得到人民擁護時,才一鼓作氣,滅掉舊王朝建立新王朝。
漢民族作戰,往往本著&ot; 不戰而屈人之兵&ot; 的戰爭策略,儘量把戰爭的破壞程度限制到最小程度,常常先採取政治和外交攻勢,採取勸降和招服戰術,讓敵人自動奉獻城池,歸順自己。如果政治攻略不成功,那只有付諸戰爭,往往先派密探探曉敵情,然後根據敵情制定機動靈活的戰術,做到&ot;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ot;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總體戰爭。總體戰爭在古代既是全部國家機器轉入戰爭軌道,又是一場全民戰爭。當較小的城邦國家面臨強敵壓境時,常常採取總體戰爭,即全民投入戰鬥。在希波戰爭中,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就是全民抗戰。希臘的很多城邦不但本邦內全民抗戰,而且眾多的城邦最終集中在斯巴達和雅典的領導下,結集起來成為堅定的抗敵同盟,把千萬個人團結成一個人,克服了自治自給的城邦所擁有的城邦本位主義和個人主義,易使他們在強大的外敵侵犯面前顯得像一盤散沙的缺點,終於戰勝了貌似強大的波斯帝國,使自己建立的文明免遭外來之敵的摧殘。
總體戰爭是全民投入戰鬥,這需要總體戰爭與軍事後勤進行協調配合,全面照顧全體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雅典,總體戰爭與軍事後勤嚴重失調。伯里克利以及後來的雅典執政官克里昂、亞西比得均採取棄陸從洋的戰略,讓雅典農民放棄家園,到城裡去,到海島去,同斯巴達在海上作戰。這是一個涉及全民的總體戰略。既然這樣,就應該從全民的備戰出發,考慮總體的後勤保障。可事實並非如此,戰爭爆發後,雅典的農村,被拱手讓給斯巴達,任其蹂躪。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麕集街頭,既缺乏糧食,又無安身之處,再加上瘟疫猖獗,給雅典人民,特別是農民帶來空前的災難。結果農民怨聲載道,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