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2 頁)
能是破壞堡壘的機械。
凱吉曾在其著作中對早期吠陀時代戰爭進行的過程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其中對雅利安人戰鬥時堡壘的構築、鼓號軍旗的作用、戰車的戰鬥方式、步兵的排列、衣甲和各類武器的使用等情況都有所反映。文曰:&ot; 當敵人接近雅利安人的邊境時,他們堆起土壘,築起木柵,建起難以透過的青銅堡壘,並向諸神獻祭以企獲得他們的幫助。然後軍隊伴隨著高昂的戰歌、鼓號的響聲,揮舞著軍旗迎戰敵人。武士站在戰車的左邊,他的身旁是馭者,而步兵以密集的陣列戰鬥,村落連著村落,部落連著部落。武士以黃銅衣甲和頭盔防身:用弓向敵人發射羽毛箭,有毒的箭頭是用獸角或金屬製成的;或用矛、斧、標槍和投石器追迫敵人。當敵人被征服時,歡呼聲、鼓樂聲響徹雲霄,如同暴風驟雨;人們點燃聖火,向諸神奉獻謝恩的歌聲和祭品,而後分享戰利品。&ot; 雅利安人在征服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到吠陀時代後期,逐漸形成了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種姓制度。種姓在吠陀時代被稱為瓦爾那,意即色、質之意,最初瓦爾那只是指不同的人種和民族集團,後來就演變為意指社會等級。早在《梨俱吠陀》中,即有四個瓦爾那或四個種姓之說。這四個瓦爾那是婆羅門、羅闍尼亞(以後稱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祭司,主要掌握宗教大權,但也參與軍政事務。作為國王祭司的普洛斯泰,就屬於這個等級。他精通軍事藝術、宗教儀式和司法。在戰鬥發生前,普洛斯泰站在戰車的前面,唱著從《梨俱吠陀》中摘取的合適的讚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