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兄弟之爭(第1/2 頁)
再說公孫瓚為何要進攻袁紹,難道他不知此人出生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嗎,堂堂討董聯盟十八路關東諸侯盟主天下誰人不知,但在公孫瓚眼中天下四世三公代言人乃袁術也,順藤摸瓜引起這場爭鬥緣由還得從袁紹、袁術之爭矛盾說起。
話說漢和帝九歲登基竇太后臨朝稱制,兄長車騎將軍竇憲上疏請求北擊匈奴。司徒袁安拍案而起極力勸阻,說匈奴並沒有進犯邊塞,無故出兵遠征耗費國家錢財只為一己之私邀功於萬里之外有理有據但沒有任何效果,竇太后一錘定音只因為竇憲是她長兄。竇憲遠征之後袁安又彈劾他的弟弟竇景專橫如此不畏強權沒有一絲退讓的袁安讓所有人都為他捏一把汗,竇氏懷恨在心但袁安品行高尚根本找不到報復藉口。袁安因病去世數月後竇氏垮臺和帝親政,緬懷袁安廉潔奉公一心為國拜其子袁賞為郎官。
袁安有三子即袁賞、袁京、三子袁敞也官至司空。袁京之子袁湯官至太尉,袁湯也有三子即袁成、袁逢,袁隗。袁逢和袁隗分別擔任過司空和太傅,這便是這便是聲名顯赫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袁逢也有三子即袁基、袁紹、袁術。嫡長子袁基與叔叔袁隗一樣為董卓所殺,就只剩下了袁紹和袁術,袁紹年齡雖比袁術大但問題在他是小妾所生,袁術就成了袁逢一家的嫡次子,大老婆生得孩子那怕是個弟弟也比小老婆生的哥哥在家族中地位更高。但命運並沒有就此拋棄袁紹。袁逢見長兄袁成因沒有子嗣,便將小老婆生的袁紹過繼給大哥,就這樣袁紹成為了袁成的繼承人,但袁成是上一代袁湯嫡長子毋庸置疑的家族大伯,關鍵問題出來了,小老婆生的哥哥和大老婆生的弟弟現在在家族中到底誰的地位更高,誰是袁家無可爭議代言人好像已經沒人能說清,看似雞皮蒜毛小事卻引發群雄逐鹿諸侯混戰。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這兄弟兩矛盾開始這並不是太激烈,最起碼在討董之前還是團結的,同為奔走之友成員共同效力大將軍何進帳下之時袁紹能力更勝一籌,獲得慕名投奔的汝南袁氏的門生故舊也更多,但官職袁術的虎賁中郎將卻力壓袁紹的司隸校尉一頭。
董卓入京攝政袁紹、袁術先後離開洛陽一個去了冀州一個前往南陽各自發展,待袁紹組建討董聯軍兄弟兩再次聯手共伐董卓可惜依然以失敗告終,只能各自返回自己地盤繼續發展。
兄弟倆倚仗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強大號召力發展不可謂不迅速,但誰才是無可爭議唯一代言人依然未有定論。袁紹號召天下討董自然對董卓所立獻帝也一併予以否定,欲另立時任太傅幽州牧劉虞為帝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效,凝聚人心重新組建關東聯軍再聚十八路諸侯也不是沒有可能。第一個反對者不是別人正是袁術,還罵罵咧咧這小老婆生的就是沒出息,繼續立姓劉的做皇帝那有自己親自登基來的爽,關鍵是他這個時候已經拿到了孫堅從洛陽帶回的傳國玉璽,一副“天命所歸舍我取誰”的姿態哪裡還將袁紹這個小老婆生的哥哥放在眼裡。
絕不會因為弟弟的反對就此放棄自己計劃,畢竟二人心懷格局、行事風格截然不同。劉虞並不敢因袁紹擁立而登基稱帝才是問題關鍵所在,並派田疇為使前往長安向獻帝表示自己不但不會稱帝還會會想辦法營救獻帝。
獻帝自然喜出望外恰好劉虞的兒子劉和就在自己身邊任侍中一職,於是下令讓劉和做自己的使者聯絡劉虞。
恰好劉和出長安後要經過南陽,袁術知道此事立即把他給扣了下來,以此為籌碼要挾劉虞,順便還丟擲一顆甜棗說自己可以出兵與劉虞一起營救獻帝。
這一沒有太高技術含量伎倆連手下一言不合就拔刀的公孫瓚都看出了,勸劉虞不要派兵無果便一不做二不休偷偷派人聯絡袁術慫恿吞併劉虞派出之軍。
當劉虞數千幽州騎兵抵達南陽,果然被袁術隨便找個藉口吞併為己所用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