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第二日正是與遲舟所約五日之期。謝杳借了去東宮的名義,才從謝夫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裡溜出來。
路上她假意一時興起去看胭脂,在胭脂鋪裡刻意多等了一陣兒,直到與遲舟扮作的過路人擦肩而過,兩人眼神只一交匯便各自移開,而謝杳別在腰間的暗色錦囊已不知所蹤。
所幸太子這日並不在東宮,謝杳象徵性開口過問了兩句,便十分脆快地回了府。
她前腳剛進門,後腳便有下人來請她去到書房,道是謝大人的意思。
謝杳行禮問安喚了一聲「父親」,便恭敬立在一旁,一副認真聽教的樣子。
「杳杳,我只你這麼一個女兒,自小放在掌心裡疼大的。正因如此,有些話為父不得不叮囑你。」
謝杳去倒了一杯熱茶遞給謝大人,應了一聲是。
謝大人接過茶來,終還是不忍心苛責於她,只嘆了一聲道:「父親知道你是個什麼性子,看著不聲不響的,實則心裡頭瘋得很。沈辭落魄至此,你不僅對大婚毫無牴觸,還三天兩頭往東宮跑。」
他頓了頓,抬眼看她,又接著道:「無論你是何打算,往後的路,須得步步為營,時時考量,切不可再由著性子亂來。明哲保身,能護住了你自個兒,便是極好。」
謝杳低垂著眉目回道:「女兒記下了。」
謝永笑得有些苦澀,終究還是他這個做父親的無用。末了只道:「你母親這些日子總夜不成寐。待你大婚後,回府也難了,這兩日多去陪陪她罷。」
元平十五年七月初一,良辰吉日。
禮樂震天,鑼鼓齊鳴,百官觀禮。太子與太子妃拜過天地,開國宴。
與此同時,東宮地牢。
沈辭作為「重犯」,自然被單獨收押在最裡頭。
負責的獄卒聽遲舟一行人是來提沈辭的,狐疑地打量幾眼,「此人非同小可,須得卑職派人去請示」
遲舟亮出手中令牌,打斷道:「不必。殿下今日大婚,出了半點紕漏,都不是你我擔待得起的。」
那獄卒一見著太子令,先是接過來細細看了一遍,核對無誤後方才跪下行過禮,「不知大人是要將此人提到何處,竟在這個節骨眼上提人?」
遲舟面露難色,招招手讓那獄卒湊近,「這本不是我等能置喙的,不過既然你這般問了……」
他把聲音壓低,「太子妃娘娘同裡頭這個早年有些瓜葛,想必你也有所耳聞。今兒個殿下大婚,天大的喜事,這人在這東宮裡,可不就晦氣了。」
遲舟看著那人恍然大悟的樣子,熟絡地拍了拍他肩,「這不,奉了殿下的命,把人移到大牢裡去。」
謝杳把大紅的蓋頭一把扯了下去,喜婆忙不迭上前來要勸,她只冷冷一眼,喜婆便噤了聲。
太子進到寢殿之時,沈辭也剛在京外換了馬車。
遲舟小心扶著他家主子——一身白色裡衣早被血浸了一遍,不必掀開來看也知曉裡頭定是一塊完好的肉都沒有——上了馬車。依著謝杳的安排,在京城裡他們便換過了兩回,如今好容易出了城門,郊外不遠處列了八輛一模一樣的馬車。
沈辭意識時有時無,好在遲舟早有準備,在馬車上將幾處大的傷口略作處理敷上藥,又拿了參片吊著他精神,這才逐漸好轉些,甚至能撐起身子,回頭往東宮的方向遙遙望了一眼。
許是身子仍虛弱的緣故,他極輕極輕地喟嘆了一聲,「今日是她大婚啊」。聲音散進夜裡幾不可聞,遲舟以為自己聽錯,抬頭時,他又意識混沌起來。
遲舟還記得謝杳同他交代這些個事時的模樣,他本尋思不過是個十五歲的小姑娘,還有些擔憂,如今看來,倒是他多慮了。
她這一番佈置毫無紕漏,京郊外的八駕馬車分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