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5 頁)
是學習能力的最突出的標誌。這是由書本閱讀的特性所決定的:一方面,書本較為精粹地集聚了專門知識(並且經過了在各類媒體中最為嚴格的資訊把關);另一方面,因為透過閱讀接受資訊最能體現接受者的主體性——接受者可以有效控制閱讀速度和內容,因此透過閱讀書本接受資訊的過程通常正是思想的形成過程。對於個人來說,不讀書,就意味著接受資訊常常是被動的、從眾的、缺乏思考的。對於一個階層來說,不讀書,這個階層的文化屬性和創造力則會趨向貧乏。
閱讀危機與中產階層的知識溝(5)
就知識的增長而言,媒介本身承擔了相當一部分教育的職責,這裡所述的教育是廣義的,不單指學校教育,還指社會教育、媒介教育、經驗教育等多方面。近來逐漸為學界注意的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問題,其核心意義在於準確地、有批判能力地培養個人在媒介系統呈現的龐大的資訊庫中,蒐集整理資訊,並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儲備的能力包括識別能力、資訊的加工處理能力、吸取和轉化能力。而在媒介素養教育中,學校與課堂、書刊與課本又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書本的意義在於它所提供的資訊;更加接近“知識”(knowledge),而非一般意義上由新聞媒體所提供的資訊(information);更不是大眾媒介主流所追逐的娛樂。由於書本在人發展中能力培養上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所談及的中產階層與非中產階層的書刊媒介接觸頻度的差別;就更加具有解釋能力——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在義務教育基本成為制度,各類知識資訊層出不窮,而且媒介資訊如此普及的今天;知識溝的差距卻日漸增加?
原因只有一個:對於某些階層來說,讀書是終生的媒介接觸行為;而對於另一個階層卻不是。
在研究中國中產階層的書刊閱讀主題時,我們所發現的知識溝問題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對當下中國階層形成和流動的解釋力量,在於它指出了一個本來應該顯而易見、但事實上卻極為隱蔽的趨勢:是知識本身,在改變階層的命運。
txt小說上傳分享
電視疏離與網路依賴(1)
電視疏離與網路依賴:中產階層的媒介特徵
改革前的中國只有一家電視臺;而據《中國廣播電視年鑑(2002年)》統計,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電視臺357座,承載著2194套節目的製作和播出。其中國家級電視臺有中央電視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每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每個地級或以上城市基本都有至少一座電視臺。除此之外,在全國2083個縣(縣級市)中還有1262座廣播電視臺,即60%的縣有一個廣播電視臺(其中絕大多數為轉播或差轉檯,只承擔播出功能,沒有自辦頻道的許可和能力)。在上星電視方面,除了中央臺的12套節目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的2套節目上星外,我國大陸所有的省、自治區或直轄市都有一套節目上星,內蒙古、西藏和新疆的上星節目還不止一套。謝耘耕、周紅豐:《中國電視新聞競爭報告》,《視聽界》2005年第1期。而據《2002年電視收視情況調查》,截至2002年9月,我國4歲以上電視觀眾為11�15億,佔全國4歲以上人口的93�9%。每天人均看電視174分鐘,57�7%觀眾透過有線電視網路收看,全國平均可看16套節目,城鎮24套,農村11套。袁方:《透視2005年電視媒體格局》,央視國際網站(�cctv�); 2004年9月28日10:42。
按照通常的觀點,電視是中國受眾最為歡迎、同時也是接觸最為密切的媒體。
然而,從“中國中產階層調查”的結果來看,就中產階層人群而言,他們對於電視的態度遠比非中產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