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流寇大略(第1/3 頁)
明朝流寇的起源在於來自陝西的潰散士兵,這些人都是耿如杞率領入京勤王的軍隊。當時陝西連續發生饑荒,百姓困苦不堪,賦稅沉重,於是加入流寇的人日益增多。起初,這些流寇尚容易平定,楊鶴作為陝西三邊總督,試圖透過招撫、安撫政策來穩定局勢,然而在招撫之後,流寇再次反叛,楊鶴因此被逮捕並貶謫戍邊。洪承疇接任陝西巡撫,對流寇採取了強有力的清剿措施。洪承疇為人廉潔且勤勉,深得將士們的敬愛,在他的指揮下,幾乎將流寇剿滅殆盡,僅剩下約三千人渡過黃河逃入山西。然而,山西巡撫許鼎臣未能有效抵禦,使得流寇在山西逐漸猖獗起來,進而由中原地區向西進入四川,其破壞範圍更加廣泛。
朝廷改用陳奇瑜為總督,當流寇進入四川時,幾乎被川兵全部消滅。陳奇瑜此時又採取了招撫策略,將投降的流寇遣送回陝西。然而這些流寇到達陝西后再次反叛,陳奇瑜因此被逮捕下獄。朝廷隨後任命洪承疇為陝西、河南兩省總督,兩湖、四川一帶的賊寇聽說洪承疇前來,極為恐懼,紛紛躲入終南山中。官軍圍山合剿,但其中一位曹姓大帥勇猛卻驕傲,率軍深入山中搜尋賊寇,結果遭到慘敗,自己陣亡,流寇藉此機會再次橫行於兩湖、河南之間。
朝廷改用盧象升為總督,與洪承疇的部隊共同剿寇,同時任命孫傳庭為陝西巡撫。盧象升身先士卒,以其卓越的作戰能力著稱。孫傳庭的父親曾是邊疆將領,他也熟悉行伍生活,儘管在某些事情上與洪承疇意見不合,但其才能確實出眾。盧象升利用關外兵力在河南首先大破流寇,與此同時,洪承疇和孫傳庭也時常傳來捷報,流寇勢力逐漸衰弱。然而,此時清軍入寇的邊防警報緊急,朝廷徵召上述三位官員率軍前往支援,清軍退兵後,朝廷將盧象升安排在宣府、大同地區,洪承疇在薊遼地區,孫傳庭在保定地區,在他們調離後,流寇勢力又迅速恢復。孫傳庭假裝聲稱自己生病,隨後被逮捕入獄。
此時,楊嗣昌擔任朝廷中樞要職,他上疏推薦熊文燦為總督,並提議增加全國的軍餉。最初提出的理由是利用所謂的“溢地”,即指額外的土地,聲稱兩湖地區土地廣闊,可能存在這樣的土地,但實際上全國各地並無此類額外土地。有人上疏對此提出異議,卻遭到了懲處,於是朝廷強行將新增的軍餉攤派到各地定額的土地中。
朝廷在中央特別設定了戶部侍郎一位少司農官員,專門負責籌集平定匪寇的軍餉,使得熊文燦能夠專注于軍事行動。然而,熊文燦早年在福建時,因幸運招撫過鄭芝龍,便認為匪寇必然可以被招安,於是專注於採取招降策略。起初,匪寇四起,紛亂無主,時間久了,出現了諸如老回回、闖塌天、滿天星、翻山鷂等匪首,但大多尚未揚名天下。後來,張獻忠、李自成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吞併各路匪寇成為首領。熊文燦招降張獻忠後,張獻忠的軍隊變得更加兇狠殘暴,頻繁侵奪百姓財物,朝廷官員每每都是對賊寇容忍退讓,卻使得民眾遭受屈辱。張獻忠不久便擺脫朝廷控制,再次反叛,其勢力越發壯大。熊文燦因此被捕並被處死。
匪寇勢力再度反叛後, 楊嗣昌主動請求在外領兵剿匪以贖前罪,皇帝為此特別賜宴款待他,並賦詩以示恩寵,同時授予他很大許可權,即使是總兵和司道官員
,也可以用御賜尚方寶劍自行處置,楊嗣昌由此權勢極盛。楊嗣昌抵達湖廣後,嚴明軍令,激勵將士,一時間聲威赫赫,不久便擊敗了張獻忠,並將其圍困在瑪瑙山中。張獻忠出戰時墜馬,幾乎被擒獲,楊嗣昌認為剿匪大功即將告成。在此之前,楊嗣昌在內閣時曾提議再訓練十多萬士兵,各總兵可以此兵力抗擊賊寇,還提議特別增設練餉的賦稅,使其數額超過了遼餉。此時,朝廷決定將遼餉調撥用於剿匪。雖然軍餉充足,但民間怨氣已達頂點。張獻忠在長時間被圍困後,挖掘山道逃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