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紅樓穿越賈琮 > 第6章 婚姻制度

第6章 婚姻制度(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大明:我每天一個未來快遞,老朱心態崩了!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醒來成了桓侯張翼德想離婚分江山?我過繼朱棣給朱標小馬寶莉:她在秩序彼岸漢末新傳:國賊呂奉先十三皇子穿越三國做將軍從落魄書生到一品富商小馬:編寫之眷龍珠之賽亞人貝吉塔人在奧特,開局獲得地球意志饋贈四合院:胎穿成一大爺的女兒後李世民假死,那天下不就是小爺的了?斬神:諸神代理人,開局定海神針三國大軍溼家大明:老朱假死後,我登基鬨堂大孝被海盜打劫了,最後成了皇帝弒兄殺父,我登上大位關於南朝貴公子是我冒充的這回事

此時的婚禮講究一個三書六禮,三媒六聘,八抬大轎,十里紅妝。

從古至今,婚禮是如何從簡單變得複雜的,又是如何從複雜再次變得簡單的?

唐朝宰相、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寫道,“人皇氏始有夫婦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五帝馭時,娶妻必告父母;夏時親迎於庭;殷時親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時,六禮之儀始備。”

從伏羲時期到周朝,婚禮的禮儀在不斷複雜化,儷皮就是鹿皮,或者獸皮,後來要徵求父母的同意,要親自迎接,直到商朝才形成“親迎於堂”的形式,也就是拜堂。

周朝為什麼會有這麼繁瑣的禮制呢?其實也不是考古得知的,而是《禮記》中記載的,“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婚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婚禮也。”

《禮記》是否杜撰,亦或是真實情況,已經不得而知,但自秦漢以來,這套制度就廣為流傳了。

相比於記載是否真實而言,探究《禮記》為什麼要這麼寫,後世的人又為什麼要遵照執行,才有更重要的意義。

《禮記》並非某一人所寫,多數篇章收集的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由西漢大儒戴聖編撰而成。

孔子及其弟子為什麼要這麼寫呢?因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的地位下降,各諸侯國戰亂頻發,社會秩序混亂,道德風尚敗壞。

孔子試圖建立一套禮儀制度,以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消除戰爭,維持社會穩定。

後世為什麼又要遵照執行呢?因為劉邦即位後,面對的也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囂囂的局面,所以他也希望透過這一套東西來維護漢朝的統治。

所以《禮記》的誕生和發展都是一個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王朝統治的工具。

既然《禮記》只是一個工具,就一定會被使用工具的人所掌握,誰掌握,誰受益。

掌權者看到的是《禮記》能夠鞏固自己統治的作用,儒學者看到的是它能維護社會穩定,避免矛盾衝突的作用。前者處於支配地位,而後者只是從屬。

《禮記》並不消除矛盾,只是固化矛盾,並告知所有人這些矛盾是合理的。

比如,為什麼某些東西只有皇帝才能有,而百姓不能僭越,它告訴你,這是禮儀,不遵守就是不符合禮儀規範,對於不守禮的人,掌權者及社會就有理由懲治他。

於是特權階級的特權行為就被合理化了,最初的特權行為可能只有很少一些,但是儒學者是鬥不過掌權者的,在或威逼或利誘的情況下,禮儀規矩越來越多,特權也越來越多。

自宋代以來,婚禮形式就大大簡化了,許多流程沒有了,但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漢到唐,雖然婚禮規矩繁雜,但是所涉及到的錢財卻不多。自宋時起,“彩禮”“陪嫁”之風盛行,相互之間形成攀比的風氣,禮儀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就比誰的金銀財寶更多,排場更大。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其實就是商品經濟。?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疲弱總是打敗仗的宋朝為什麼會富裕呢?

一是因為階級壁壘在一定程度上被打通了,宋朝的科舉才是真的選賢任能的科舉,隋唐時期不過是個形式而已。

二是因為改變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模式,鼓勵百姓從事商業活動,形成官民共利的機制。

目錄
死而復生做島主食戟:這個世界有些怪抗戰:擁兵百萬,你叫我師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