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秋收前的安排(第3/3 頁)
如此巨大,他們肯定能意識到人力對他們的重要性,那他們明年甚至今年秋冬,還會給我們借出這麼多勞動力嗎?”
“你擔心的很有道理,確實,這些部落今年收穫之後,肯定會意識到種地的重要性,收穫的喜悅會刺激著他們擴大耕地面積,明年種上更多的粟,這也是我們部落一直要推進農耕的目的,”熊洪點點頭,肯定了熊巫的擔憂,“但是我們的優勢也是巨大的,種田需要的不僅僅是人多,還需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更高效的種植方式。如果從這些方面來看,他們與我們的聯絡會更加緊密,你看黑齒部落和水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拿我們前年開墾荒地來說吧,如果保持耕牛體力、連續開墾的情況下,一個犁一天能犁出2-3畝地就已經很快了,而這隻要兩頭驢子和1個族人。如果同樣的畝數讓族人扛著鐵鍬來翻,至少要翻上兩三天才能翻出來。”熊洪認真地計算著,“現在絕大多數的耕牛和驢子都在我們手裡,這8000畝地,我們自己咬咬牙,100副鐵犁,每天翻個3畝,差不多一個月就能搞完,但他們全部用人力來,即便是500畝土地,對於能出30個勞動力的他們來說,也要花上半個月。”
而且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多和耕牛、工具的增加,種植起來就會有個倍增效應。
倍增效應是在特定條件下,某個因素或行為能夠導致結果成倍增長。在原始社會的農耕推進上,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能夠顯著提升耕作土地面積的能力,使得一個人耕作的土地面積可以隨著合作人數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首先部落的族人在協同工作時,他們之間的配合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成倍增長。多人協作可以完成單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分工明確後,每個人都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部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透過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如耕牛、車輛等,可以最大化地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能大大減少人力需求。
“所以他們會知道牛耕的好處和便利,我們就能借給耕牛、鐵犁,來換他們出人來幫助我們耕種。”
熊洪當然也知道,跟著熊部落後面學習的諸多部落,遲早也會學會牛耕技術,屆時人口不足的情況還是會困擾著熊部落。
但熊洪對此已經有了一些解決的辦法,雖然不一定能徹底解決部落的缺人問題,但至少能大大緩解這一困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