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冬季生活(織布)(第1/3 頁)
巡視完院落周圍,發現並無異常後,樹杈便跟熊皮等人一起,去一間空的房間裡剝麻。
秋季的時候,張洪從最早發現野生黃麻的附近,又發現了很多黃麻,在收割完大部分並保留了部分種子後,全部曬乾並在靠近小溪邊的池塘裡漚,將裡面的蛋白質等給漚完之後,剩下的只有麻桿和纖維,部落裡的網、繩子都是用這樣的方法獲得的原材料。
剝麻不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情,但絕對考驗耐心,所幸熊部落的族人都不是太缺乏耐心,而且對他們來說,一邊剝一邊跟人聊天,用學習到的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時間過得飛快,也遠比之前呆在山洞裡睡覺有意思。
張洪需要大量的麻,不僅僅是製作繩子和網,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麻布給做出來。
一直到宋代,中國人身上的衣服材料都是以麻布為主,可見麻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麻布跟獸皮相比,有天然的優勢,麻是植物,種植與收穫十分方便,而且處理起來也沒有多大難度;
其次是麻可以再生,只要留好種子,來年還能繼續收穫;
最後就是麻製成的布料,裁剪起來也比較方便,而且天氣炎熱時穿,不會跟獸皮一樣捂出一身痱子來。
麻纖維與麻桿分離後,麻皮需要再次晾曬,乾燥後用手將麻皮撕成細細的麻線,再用手搓成一根根粗細大致相同的麻線,並將接頭處給纏繞結實;之後再次浸水,使其軟化,並把麻線搓好在短棍上繞成一捆,使其不鬆散,放置一段時間後,將繩卷解開,纏到工字架上,散開後進行晾曬。之後可以將繩子投入到草木灰水中煮,去除雜質和麻皮中殘留物,搓洗晾曬後,就可以進行織麻了。
原料之前也收穫不少,但如何織麻布卻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不是張洪不知道原理,織布是用麻線的經線和緯線互相交錯而成,而布匹的好壞除了與原材料有關,還與技藝和織布機有關。現代化的織布機就不要想了,現在只能用最簡單的辦法來進行織布了。
張洪先是讓人將麻線繞到一根根小木棍上,繞成兩頭細,中間粗的錠子之後,將一排排40個錠子固定在兩根提前用火炭燒出洞的木棍中間,使錠子可以轉動而不掉落。
織布機核心的地方在於三塊一掌寬、長約半米的梳理板上,弄出這幾塊木板,張洪就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因為沒有工具,只能用拼接的方式,在兩根細木棍上打孔,並每隔一根繩子的寬度再打一個孔,用更細的木棍插在孔中,這樣就做好了一塊梳理板。
兩塊梳理板和一塊壓緊板同時穿線,兩塊梳理板用繩子連在一起,繞過織床上方的橫杆,一塊梳理板在向下的時候,另外一塊就往上;將錠子上的麻繩以此穿過其中一塊梳理板中間的縫和壓緊板,隨後固定在另一端的橫杆上。
穿過兩塊梳理板的繩子分別是單數的錠子和雙數的錠子。兩根梳理板一前一後,而在側面,則是一根兩頭細中間略寬的梭子,梭子上穿著一根麻繩,作為緯線,當其中一塊梳理板向上移動時,穿過這個梳理板的麻線就與另外一塊梳理板的麻線形成了一個夾角,用帶著麻繩的梭子穿過這個夾角,再使兩塊梳理板的位置交換,用壓緊板壓實,重複以上動作,就能織出一塊布了。
這個步驟需要多人進行配合,張洪為此將族中年輕的女子都給喊了過來,利用這種辦法,4個人一組,半天可以織出寬在30公分、長約5米的麻布。布太窄,連做衣服都不合適,張洪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現在的部落,最缺的其實是各類工具,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材料。
這種棉布也不是沒有用處,讓族中的女子用骨針給兩塊布縫好,這樣就有了寬約60公分的麻布,多次縫製就能得到足夠做衣服的布匹。
族中的女子很快就掌握了這樣的技術,而隨著經驗的積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