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知識革新的波折與曙光(第1/2 頁)
第 101 章 知識革新的波折與曙光
戴浩文看著學子們運用所學知識為鄉村帶來的種種變化,心中不禁湧起更宏大的想法。他深知數學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數算能力,不僅能提高日常政務的效率,更能為國家培養更多實用之才。
於是,戴浩文決定前往京城,面見皇帝,提出在科舉中增加數算這一科目。皇帝聽聞,龍顏大悅,當即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頑固派大臣立刻站出來反對。“陛下,科舉向來以經史子集為重,數算乃旁門左道,怎可納入科舉,亂了祖宗之法!”一位老臣言辭激烈。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數算不過是雕蟲小技,怎能與聖人經典相提並論。若納入科舉,有失體統。”
戴浩文據理力爭:“諸位大人,如今國家日益昌盛,政務繁雜,數算之能可大大提高效率,減少差錯。再者,數學之妙,不僅在於實用,更能培養思維,開啟民智。”
支援戴浩文的大臣也紛紛發言:“時代在變,我們的選才之法也應與時俱進。數算之技,可選拔出更多有實際才能之人,為國家效力。”
雙方爭論不休,皇帝沉思片刻後說道:“戴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但此事關乎重大,還需從長計議。”
戴浩文並未氣餒,他回去後詳細撰寫了一篇關於數算納入科舉的好處和實施方案的文章,在京城的各大報紙上發表。文章洋洋灑灑五千餘字,從國家發展、人才培養、政務效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百姓們看到報紙後,紛紛議論。有的稱讚戴浩文有遠見,有的則擔心變革會帶來混亂。
最終,經過多番討論和權衡,皇帝認為戴浩文的建議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決定允許在科舉中增加數算這一科目。
訊息傳出,舉國歡騰。戴浩文深知,這只是一個開始,要讓更多的人重視數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堅信,只要堅持不懈,知識的力量定能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戴浩文的建議得到皇帝的許可後,整個京城乃至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陣關於數算的熱潮。學府裡,先生們開始調整教學內容,將數算的知識融入到日常的課程之中。年輕的學子們更是充滿熱情,日夜鑽研數算之法,期望能在科舉中嶄露頭角。
然而,變革的道路總是充滿了挑戰。一些地方的學府由於缺乏優秀的數算教師,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先生自己對數算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們學得一知半解。
戴浩文深知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主動向皇帝請纓,前往各地巡查學府,指導教學。皇帝欣然應允,並賜予他欽差的身份和相關的權力。
戴浩文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地之間。在江南的一所知名學府裡,他發現先生在講解數算的難題時,方法過於陳舊,學生們聽得雲裡霧裡。戴浩文當即走上講臺,親自示範了一種更為簡潔明瞭的解題思路,學生們恍然大悟,先生也面紅耳赤,虛心求教。
“數算之妙,在於靈活運用,而非死記硬背公式。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其本質,方能舉一反三。”戴浩文語重心長地對先生說道。
在北方的一個小鎮學府,教學資源匱乏,連基本的數算教材都沒有。戴浩文便動用自己的人脈,籌集資金,購置教材和教具,還邀請了一些有經驗的數算學者前來授課。
“教育乃興國之本,無論地處何方,學子們都應有平等獲取知識的機會。”戴浩文的話語激勵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算在科舉中的首次考試臨近。各地的考生們緊張而又期待,他們都渴望成為這一新科目的佼佼者。
考試當天,考場外擠滿了前來應考的學子。考場內,考生們面對新穎的數算題目,有的奮筆疾書,有的冥思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