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張小汀讀書用功,把毛筆寫禿了都不捨得換新的,聽聞譚家胭脂鋪有三文一支的硬筆賣,趕緊跑來。
差點把頭巾擠掉,張小汀擦擦額頭的汗,花了六文錢買了兩支硬筆。
看著毫無花哨之處,就是簡簡單單用木頭包住了碳心。
回到書院舍房,張小汀用小刀慢慢削筆,呈圓錐狀,拿出一張硬麻紙,試著在上面寫字。
導購說了,這硬筆最適合在硬而有韌勁的紙上寫,以往柔軟不浗墨的熟成宣紙反而不適合。
正好張小汀最多的就是便宜的硬麻紙,試著寫了首詩。
一開始掌握不好力度,用力太少,筆畫飄忽;用力過重,筆尖折了。張小汀回想了下導購展示的用筆姿勢,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捏住筆,中指指節抵住,手指使勁,就順利寫出了硬筆字。
張小汀略寫了幾個字,越寫越開心。這用硬筆寫成的字,字跡清晰,墨痕流暢,還免去研磨洗筆的步驟,最重要的是,不會平白汙損了紙張!
張小汀不禁想著,每年科考都有學子因為不慎滴了墨汁在考卷上而被不幸罷黜,若是用硬筆寫,就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故。
不過這些都是張小汀的暢想罷了,硬筆還是私下裡寫寫吧。畢竟聽說這一支筆能用上好幾天,可以先用這筆打好草稿,正式謄抄用毛筆,能省下好多買筆買墨的錢!
張小汀樂不思蜀,文思泉湧,立刻寫了篇賦來讚美便宜好用的硬筆。
這樣的場景在京城各處發生,一天過去,備好的五千支硬筆賣了三千多支。雖然有第一次售賣,大家感到新奇湊熱鬧的原因在,但這洶湧的人流量是實打實的。
因為這三文錢一支的硬筆賣出了名氣,後來進京趕考的學生們都有所耳聞,傳來傳去,譚家胭脂鋪就有了個別名,三文筆齋。
硬筆也被稱為三文筆,很多窮苦人家的孩子一開始用不起毛筆,都是用的三文筆啟蒙。也有原先根本沒打算讀書的人,考不起科考,就用三文筆學寫字,之後做了掌櫃帳房的也大有人在。
譚以和系統算是為大昭百姓識字率的提高做出了一點點貢獻。
讀書人開心了,譚以也開心了,之前得了陳府訊息的沈家胭脂鋪可難受了。
沈曙是沈家胭脂鋪的東家,自從陳府送來訊息並且提供原料,作坊就開始生產眉筆。
眼饞譚家紅紅火火的眉筆生意,還沒等做出來幾支,譚家居然虧本賣三文錢一支硬筆!
沈曙氣得都要在暗地裡咬手帕了,他知道做那麼一支硬筆的成本要多少。譚家這生意做的,自己賠錢也要搶佔市場,簡直過分。
譚家的眉筆生意雖然低迷了一陣子,但因為三文筆的熱銷,也大幅度地帶動了昂貴的眉筆銷量。
總有土豪,不想用便宜且更適合用來寫字的硬筆,為了顯示自己的豪富,買二錢銀子一支的正經眉筆來寫。
針對這部分顧客,譚以當然不會放過啦。
京畿的作坊已經停止了普通胭脂的生產,籌備全力以赴生產高階別的硬筆。
說實話,硬筆確實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手藝好的工匠只需看一眼就知道怎麼做,難的是最中心的筆芯材料。
系統出品的硬筆中心是石墨,採用易石墨化的瀝青等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加工工序形成,在古代難以達到這樣的技術條件。
譚以只得去找哪裡有天然的石墨礦,不用質量最好的塊狀石墨,土狀石墨就夠用了。
來來回回打聽了好幾圈,只零零散散收到了一部分石墨,讓作坊先行開工,摸索熟悉一下工藝。
廉價的三文筆賣得如火如荼,譚以的任務也快完成了,還剩最後一位紅卡會員,離系統的截止日期還剩下四日。
譚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