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土改(第2/2 頁)
了巡撫衙門。
見對方走出了門,朱大典拂去額頭上的冷汗,趕緊起身前去催促調兵之事。
於此同時,登萊地區委員會正在忙著進行土地改革。
說實話對於要不要土地改革,委員會內部也出現過巨大爭議。
有人認為土地改革勢在必行,由於管轄範圍擴大,登萊地區不但要面臨幾座港口的建設,轄區內主要幹道也需要修築。
基本上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材料要從現代運送過來。
所以委員會此時面對的後勤壓力非常大,在糧食方面要儘量完成自給。
不過還有人認為,現在土地改革進行起來會比較倉促,儘量再往後推兩年再說。
一方面是由於土改必定觸及士紳階層的利益,其反彈必定不小,到時間會消耗委員會的精力用於平叛,有點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是,前期委員會會在登萊地區進行大規模基建工作,會招募大規模人員進行工作,屆時種地的人會大規模減少。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在登萊地區的人數很少,大約五十萬左右,還沒有現代一座縣城的人數多。
除去老弱病殘,真正能用來基建的人很少。
如此大的地盤,如此少的百姓,面對如此大的基建規模,一旦這些人被招募來進行基建工作,以委員會提供的高工資福利,想必那些士紳階層田地不會再有人來種植。
只需撐過兩三年,到時間再以極小的代價收回那些土地,遇到的反彈想必少上許多。
這樣委員會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來面對其他問題。
不過委員會最終採納了立即進行土改的意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現在後勤壓力確實很大,糧食自足計劃必須提前進行安排,再加上這個時期特殊的氣候,糧食生產必須提前做出部署。
二、有關士紳階層的抵抗,委員會認為這些反抗太過弱小,不可能會影響到大盤計劃,隨手的事。
如果真的有大規模抵抗的話,呂宋那邊的佔領計劃馬上就開始了,正好缺乏人手。
三、委員會準備把登萊地區作為大明北方往外輸出百姓的一個支點,以後北方往海外輸出的百姓基本都會透過登萊地區。
所以這個地區實行的政策必須讓前來的百姓看得見摸得著,這樣他們才會安心。
而土改這項政策則是最好的選擇。
綜合以上幾點,委員會決定進行土改。
雖然前期會麻煩一點,但是對於以後大計劃的執行有百利而無一害。
:()明末:只允許一萬人穿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