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溫州皮鞋販(第2/3 頁)
白手起家的這些人,抗風險能力極高。
而有大山可靠的人,倒下無數次都不怕。
陳江河能做大,其實是離不開陳金水這個鎮長的名頭。
普通人做個生意試試看?
一輩子最多折騰兩三次,還都是小打小鬧。
進去了,那就真的毀了一輩子,很難二次甚至三次爬起來。
停薪留職的現象,也是對於其他人極其不公平的現象。
但這玩意已經是普遍化了。
平民沒有反駁的權利。
這個大叔的手藝不錯,打著溫州第一皮革的名頭,銷售自己的鞋子。
這就是傳說中的掛靠國營廠。
楊傑按了按皮鞋,確實是好東西。
水牛皮比起黃牛皮差一點點,成本上更低。
這位大叔則是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利,和某些領導合作,報廢了一批“發臭”的水牛皮。
這玩意就是垃圾的價格,白送的。
鞋底等部位都是按這個成本價的極低水平來計算的。
按他的說法,三十塊錢,也就賺個幾塊錢。
但質量上比起十幾塊的地攤貨要好得多。
正版的在國營店面售價足足450元,就問你怕不怕。
十幾倍的差距,是個人都希望選擇價效比更好的。
更何況國營店的皮鞋,也沒有所謂的品牌。
楊傑果斷將它們全部買下。
這會輪到大叔蒙了:“都要了?”
楊傑點點頭:“我都要了,再便宜2塊錢。”
大叔滿意的點點頭:“好說,好說。兄弟你是不是拉到武漢去搞批發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楊傑:“這你都知道?”
大叔回答:“那當然了。就是這車票和一路的檢查,過不去。如果夾帶兩三雙,車票錢的掙不回來。”
上海到武漢車票大約是30元,從溫州去那邊估摸著差不多。
來回加上其它的費用,估計更加坑爹。
就算一雙皮鞋利潤能有一百塊,中間消耗的人力物力還有時間上完全不夠。
隔壁的福建,不要想了。
雖然距離近,那地方也全是山。
和浙江中西南部地區一樣,都是窮地方。
所以溫州皮鞋基本上重點攻關上海,杭州,寧波三個地方。
其它地方都沒啥油水。
實際上國營店的銷售渠道,也是以這三個地方為主。
海量的廉價皮鞋湧入,使得國營廠的效益江河日下。
人人都在挖牆腳,這些大廠倒閉是必然的。
大叔問了一句:“兄弟,你怎麼過去的?”
楊傑笑著回答:“貨郎擔,走過去啊。別說你們那邊沒有哦。”
大叔當即豎起大拇指:“厲害。”
“我叫常在春,交個朋友。”
“楊傑,就一個義烏的貨郎擔。”
“走走走,我裡頭還有好貨。兄弟你要是看得上,可以都低價拿走。”
其它小販見此,紛紛懊悔不已。
一分錢,一分貨。
質量好的,總是能被大客戶看上。
常在春在上海也有一個小型的作坊。
主要是他和兩個侄子,還有他媳婦。
年輕人負責搬運貨物,他既要負責生產,也要負責銷售。
給楊傑看現場,主要是給他安心。
這種大客戶抓好了,回頭生意會源源不斷的。
楊傑看了看,雖然看不出皮革的材質,但聞著味道是挺不錯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