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第2/6 頁)
深遠。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說教,而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很難真正接受。相反,如果父母透過自己的行為展現出善良、誠信、勤奮等品質,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有時候,過於強硬的手段可能會適得其反,而以柔克剛、順應自然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人際關係中,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以平和、寬容的態度去溝通解決,往往比激烈的爭吵更能化解矛盾。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告訴我們,要善於發現和運用柔的力量,理解無為的真諦,在生活中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和諧、成功和幸福的境界。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其譯文大致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自由穿行。無形的力量能夠進入沒有縫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了“無為”的好處。不用言語的教化,“無為”帶來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和比得上。
,!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水是至柔之物,卻能在堅硬的石頭上留下痕跡。以長江三峽為例,江水奔騰不息,經過漫長的歲月,柔弱的江水竟能將崇山峻嶺切割成峽谷,展現出至柔馳騁至堅的力量。
“無有入於無間。” 就像風,雖無形無體,但能透過狹窄的縫隙。在科學領域,電磁波無形無質,卻能在空間中傳播,實現無線通訊,讓資訊無阻礙地傳遞。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比如,在企業管理中,有些領導者懂得適當放手,不過多幹預員工的具體工作,而是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引導,讓員工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這種“無為”的管理方式,反而能激發團隊的活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果。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古代的舜帝,以自身的德行感化百姓,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高尚的品德無需言語說教,就影響了周圍的人,使得民風淳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體會到“柔”與“無為”的力量。當我們與他人發生爭執時,若能以溫和、包容的態度應對,而非強硬對抗,往往能化解矛盾,這便是柔的作用。而在教育孩子時,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和成長,往往比過度管教更能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這就是無為的益處。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教導我們要認識到柔能克剛,理解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實現目標,收穫和諧與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的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自由穿行。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進入沒有縫隙的地方。我因此明白了“無為”所帶來的好處。不用言語的教化,“無為”所產生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趕得上。
首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比如,我們常見的春風,它無比輕柔,卻能讓冰封的大地解凍,讓沉睡的萬物復甦。春風看似柔弱無力,但卻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吹開堅硬的冰層,喚醒沉睡的花草樹木。
再比如,舌頭和牙齒的故事。牙齒堅硬剛強,而舌頭柔軟靈活。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可能會脫落,但舌頭卻一直存在。這就說明了柔能勝剛的道理。
“無有入無間”,像空氣,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和實體,卻能充滿任何狹小的空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古代有一個叫曹參的丞相。他在接替蕭何的職位後,沒有大張旗鼓地推行新的政策,而是遵循蕭何制定的規則,讓百姓繼續安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