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執大象,天下往(第2/7 頁)
燥無味、晦澀難懂的,但正是這些科學真理和規律的應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告訴我們,要努力掌握大道,遵循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不被外在的誘惑所迷惑,追求內在的精神價值和人生的真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譯文:
譯文: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天下的人就會向他聚攏。人們向他聚攏而不會互相侵害,於是就能平和、安寧、通泰。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行人停下腳步。而“道”如果用言語表述出來,就會平淡得沒有味道,看它,也看不見什麼,聽它,也聽不到什麼,但是運用它,卻受益無窮。
“執大象,天下往”:“大象”指的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或者說是“道”的規律和法則。當一個人掌握了“道”,遵循“道”的原則行事,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如同磁鐵吸引鐵屑一般,吸引著天下人向他靠攏。
,!
比如,孔子一生致力於推行他的仁道思想,儘管在當時的亂世中,他的學說沒有立刻被廣泛採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思想逐漸傳播開來,吸引了無數的學子和追隨者,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基石,深刻地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孔子對“仁”與“禮”的執著追求和踐行,就是在“執大象”,從而使得他的學說能夠穿越時空,影響深遠。
“往而不害,安平太”:當人們因為“執大象”者的感召而聚攏在一起時,在“道”的指引下,彼此能夠和諧共處,不會產生相互傷害、爭鬥的行為,從而能夠實現社會的和平、安寧與穩定。
在三國時期,劉備以“興復漢室”為目標,以仁德為本,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聚集在他的身邊。他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援,雖然歷經艱難險阻,但始終保持著團結和和諧,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了基礎。這種在共同目標和道德準則下的團結協作,就是“往而不利,安平太”的一種體現。
“樂與餌,過客止”:音樂和美食是外在的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能夠暫時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使路過的人停留下來。然而,這些外在的誘惑只是短暫的,一旦音樂停止、美食吃完,人們的興趣就會消失。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為了追求物質享受和短暫的快樂,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有些人沉迷於網路遊戲、娛樂節目等,雖然在當時能夠獲得一定的快樂和滿足,但這種快樂是膚淺和短暫的,當他們從這些活動中脫離出來時,往往會感到空虛和迷茫。相反,那些專注於追求知識、提升自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雖然過程中可能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但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感和內心的充實是長久而深刻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道”是一種抽象的、超越感官的存在,它不像音樂和美食那樣能夠直接刺激我們的感官,給我們帶來明顯的感受。然而,“道”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比如,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他所追求的是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為人類造福。他的研究工作看似平淡無奇,每天都在田間地頭與水稻打交道,但他所遵循的科學方法和堅持的奉獻精神,正是對“道”的一種踐行。他的成果不僅解決了無數人的溫飽問題,也為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的價值是無法用言語來衡量的,充分體現了“道”的“用之不足既”。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告訴我們,要努力去領悟和掌握“道”,以“道”為指引,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