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第2/6 頁)
再度入獄。 [3]
堅強不屈
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的為人和品性,知道張讓是有意想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讓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楊賜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因事得罪宦官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很明顯他是有意和你過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難保。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讓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強,恐怕他不會放過你,請你仔細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從事也對王允的再次入獄深感憂慮,他們想方設法營救王允。有一名好鬥氣的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時,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找來一杯酒,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還在獄中受別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屬的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賜罪於我,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斬首示眾,而且天下人都應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維護社會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們不用再勸我了,我意已決!”說完,便把酒潑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車,又重新被關進監獄。由於王允一直又沒有向張讓賠罪認錯,張讓又進一步渲染他的所謂的罪行情節。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審,王允的手下官員和朋友以及朝中許多官員都十分著急,想制止張讓對王允的陷害。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替王允求情,希望漢靈帝能夠赦免王允。他們在奏章中寫道:“王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盡忠盡誠,寬宏賢能,具有君子的風範和氣節。過去晉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嗎?如此王允受命於朝廷,誅討逆賊,安撫良民,本應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難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嗎?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給予他處罰,恐怕有負眾望,百官有所不服吧。”靈帝劉宏看完奏章後,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獄重新定罪。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於張讓始終從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等三公要員繼續上書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當時,朝中宦官當權,張讓閹黨憑藉權勢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剛剛出獄的王允雖對張讓等人的行徑深惡痛絕,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4]
王允像 [5]
不久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弔喪。此時,朝廷局勢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權,面臨覆滅的危險。大將軍何進利用各地方官吏奔喪的機會,大肆結交和拉攏親己勢力,以謀張讓。王允一到洛陽,就被何進緊急召見,並說明意圖。王允很感激何進對他的救命之恩,便滿口答應,並擔任從事中郎一職。後來情況發生急變,張讓集結黨羽,用何太后召見何進的名義把何進騙入宮中,趁機伏殺。王允不得不遷任河南尹,暫時逃避張讓的囂張氣焰。張讓伏殺何進後,曾奉密召的董卓、袁術等人立即領兵進京,討殺張讓。張讓、段掛等人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當時,朝中公卿大夫被急變的局勢嚇得不知所措,他們都不敢護衛少帝。王允立即派遣河南中部掾閔貢帶著一部分士兵跟隨尚書盧植一起保護少帝,事後,又奉迎少帝回宮。 [39]
永漢元年(189年),董卓廢掉少帝,獻帝劉協繼位,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
初平元年(190年),王允替代楊彪擔任司徒職務,同時兼任尚書令。 [22]
王允擔任司徒,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秋。獻帝登極後,外戚、宦官鬥爭仍在繼續,黃巾軍起義風起雲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