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5 頁)
武士們爭的不可開交,文臣們也開始爭論,齊策首先開口:“出謀劃策我最擅長,應酬公卿我最擅長,主上出戰,我自當追隨左右,隨時為主上分憂。”
師偃搖頭:“我主管選拔訓練趙氏武士,這是趙氏武士的戰爭,怎能沒有我?”
東郭離笑著提醒:“後勤補給缺不了我。”
師修開口:“這次要去見國君,要去與各國君主一起作戰,禮儀上我最熟悉,我應當跟在主上後面,以便隨時提醒。”
英觸輕聲說:“雖然,楚國與我有大仇,但我新來乍到,願留在領地替主上分憂,主上出戰,我保證趙城安如泰山。”
趙武擺手打斷眾人的爭論:“夫人要生了,這是我趙氏的後裔,家中必須留人,首先確定師修留下,其餘的人選,且等具體命令釋出之後再說,我們現在不知道動員的範圍有多大,且等一等。”
古代的效率並不高,準備軍賦的訊息是二月下達的,到了四月,鄭國徹底倒向楚國,並派出執政子罕替楚國伐宋,被宋國的將鉏、樂懼戰敗,但勝利後的宋軍麻痺大意,又被鄭軍偷襲得手,將鉏、樂懼雙雙被鄭軍俘虜——這時,晉國的戰爭動員令下達了,動員令的內容是:盡徒羨,悉餘夫,竭賦役……
春秋軍制中,徒是正卒,羨是預備役。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正卒與預備役都叫上,農夫、小偷-工匠、野人——無論老幼孤疾,歪鼻子斜眼,凡能拿動刀的都上陣,帶足家裡一切戰爭資源,咱,跟他拼了!
這是晉國從沒有過的緊急動員令。
過去晉國打仗,一般都是要求正卒參戰,預備役士兵則擔任後勤工作,或是留在家中防守國內,這次要求一切能戰鬥的人都到軍中報到,其動員規模前所未有。
“十萬啊”,師偃看著這份動員令,嘴唇哆嗦:“我們四軍全部出戰,每軍兩萬五千人的話,我國該有十萬參戰部隊。這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
ps:既然出了新書榜,似乎不用在乎字數了,上張圖片給大家,這是春秋戰車,似乎是防守專用的屯車(字的寫法為“左車右屯”)。
感謝書友pandaboy以及yayayan的打賞,多謝了。
第三十九章 瞧我的驚豔亮相(上)
十萬人吶,在這個時代,十萬人級別的大戰意味著什麼——溫泉關大戰,面對20萬波斯兵的斯巴達三百勇士,還需要八十年才能誕生。
事實上,當時距離伯羅奔尼撒戰爭還有大約百年,貌似斯巴達還沒有崛起,成為希臘的絕對力量。所以這時代,晉國人就是中國斯巴達人——哦不,以時間先後順序看,應該說:斯巴達是希臘的晉人。
……不對,晉國都動員到了“老幼孤疾,歪鼻子斜眼”之徒,師偃怎說只有十萬人上陣吶,難道晉國只有這麼點人口?
春秋計算士兵的方法與後來不同。春秋時代士兵屬於“士”族階層,在當時“士”是一種榮譽稱呼,不是隨便任何人都有資格稱為“士”,也就是說;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上陣殺敵的——這樣的人需要被家裡用錢堆著裝備起來,而且他從小到大不幹家務活與農活,專門練習殺戮技巧。
在當時那種底下的生產力水平下,一般家庭養不起“士”,他是貴族,是高高在上的“戰士”!
而在冷兵器時代,一名專業士兵在戰場上至少需要五至24人伺候,這些人將負責耕作“士”的土地養活戰士、負責“士”的後勤供應以及“士”的武器保養……以及看管、統計“士”的戰利品。
所以,春秋時代所說計程車兵人數,指的是實打實的、上戰場的“戰兵”人數。
等到了戰國時期,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士”這個詞也越來越弱化,各國才把後勤兵、輜重兵、伙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