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控制權(第1/4 頁)
隆慶帝坐在龍椅上,“不大講理”的高拱也在,但此時的文華殿上,卻還是彷彿成了菜市場,爭吵聲不斷。
六部九卿中的不少人,都在慷慨陳詞。
“陛下,此郵政衙門是由驛站整合而成,理當歸屬我兵部管轄才對!”
“陛下,以前的驛站,確實有一部分是歸兵部的車駕清吏司負責,但這乃是隻管兵事相關。要說管轄權,承宣布政使司與提刑按察使司也管著的。甚至再下一級,府由知府總領驛遞事務,直隸州由知州總領,縣由知縣總領。如若以此定郵政衙門歸於兵部,臣以為並不妥當。”
“陛下,微臣附議,郵政要印郵票,賣於他人,由此而有金錢往來,歸於國庫,該由戶部管轄為對!”
“不對,不對,郵政乃是民事為多,車馬涉及地方,為保證郵政之暢通,當歸於刑部更有震懾力!”
“你等所說皆是不對,該由通政司來管轄,才是最合情合理了。”
“……”
隆慶帝看著他們,有些頭疼,真沒想到,竟然一個個平時看著很老實的臣子,此時都能爭得面紅耳赤!
文華殿內的這些文官,肯定爭執不出結果的,最終,便只有恭請聖裁了。
隆慶帝聽了,看向他們說道:“卿等既然決定不了,那就歸宮裡管轄算了,省得卿等再爭來爭去!”
一聽他這話,剛才一個個彼此看不過眼的六部九卿,頓時一下聯合了起來,紛紛上奏說宮裡管轄就沒必要了。
也虧了不是嘉靖皇帝,要不然,這些文官說也沒用。
說來說去,最終決定,郵政衙門歸通政司管轄,這讓通政使樂得眼睛鼻子都笑開了花。
郵政衙門的方案,是內閣商議之後,還讓李文貴提了意見,最終修改而成。
驛站系統,原本是兵部和地方共同管轄,特別是招待過往官員,對地方上造成很大的負擔,一直是吞錢獸。
革新之後,驛站改為郵政,人員都歸通政司管轄,品級也相應調整。省、府、縣的驛丞為七品、八品以及九品。
郵政的事務,包括接待過往官員,傳遞官府和民間的信件、包裹等等。不管官府和民間,都要收費,並且是事先收費,也就是購買郵票作為付費憑證。
每年年底,一年的賬冊,都要上繳上一級稽核,盈虧考核地方驛丞,一直到中央的通政使司衙門。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驛站虧損的大頭,其實就是過往官員的招待。
如果說,嚴格按照朝廷規定,其實也不會有多少虧損。但是,時間長久之後,哪怕不是公務外出的官員,都會蹭免費的驛站,甚至連一些官員的親朋好友,也都會蹭驛站。
公務外出的官員結束了公務之後,相關憑證並不上交,自己留著,或者借給其他人,就又可以去蹭免費驛站。
地方上,對於這種情況,只能說是有心無力,得罪不起。
但是,革新之後就會不一樣了,賬冊是每年都會由通政司去核查的。如果有這類的費用,通政司可不會慣著他們,能直接上奏到皇帝跟前的。
另外,地方驛站的考核,要和盈虧掛鉤,也讓地方驛丞不得不盡心。他們也不再是不入流的小吏,而是有品級了,哪怕是最低階的官,那也是官了。
驛站一條線上的人,肯定因為這次革新而受益,為之歡慶就不用說了。
就連民間聽說了這個革新方案之後,也大都叫好。
明朝和以往朝代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隋唐之前,是世家門閥把控朝堂,可以說,朝堂無寒士;
從隋唐開始,雖然從制度上有了科舉這個上升途徑,但是,依舊是世家門閥把控朝堂,做官的,必然是先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