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預言(第1/4 頁)
李文貴這一開口,頓時都讓所有人,包括隆慶帝和高拱在內,有點無語了。
本來挺和諧的一幕,這麼一說之後,還真有缺點了!
好在隆慶帝的脾氣好,而高拱等人,對於李文貴的想法,一向都是非常重視的。
因此,高拱在聽到李文貴的話之後,便立刻轉頭看向他,認真地請教道:“那文貴說說,還有什麼地方有待改進,查漏補缺,善事也!”
李文貴倒不是為了顯得有能耐,而是知道高拱等人,確實是做事的人,有問題真能解決問題的人。
穿越過來,能遇到他們主政,也算是一種幸運,因此,他當然是想讓大明朝的百姓過得更好一點。
因此,他在高拱問了之後,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他,便開口說道:“當下倒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基於眼下的情況,著眼未來,我想提醒幾個事情。如果朝廷能未雨綢繆,說不定事情就會更順利!”
高拱聽到這話,立刻非常感興趣地說道:“不錯,有話盡且道來!”
李文貴自然不會客氣,就給他們說道:“按照如今的局勢,特別是廢除人頭稅之後,百姓的日子會比以前好過不少,相對應的,人口就會顯著增加。這麼一來,更多的人口,就會有更多的物資需求。一個最為關鍵的,還是糧食。要是人口暴增,而糧食產量跟不上的話,就容易出事。”
對華夏來說,一直都有糧食大於天的說法。高拱聽到李文貴的這番話,立刻嚴肅了表情,點頭稱讚道:“不錯,這確實是要值得注意的事情!”
李文貴等他說完,就接著往下說道:“一些常用的增產手段,比如開荒之類的,肯定不用我說了。我就是想介紹下其他幾個增加糧食產量方面的建議。”
“第一,我們不是已經開海了麼?可以運用關稅手段,出海的商船,如果在回來的時候,是運糧回來的,可以給予關稅上的優惠。只要從海外往國內運糧,那國內的糧食終歸是會多起來的。”
高拱、張居正等人聽了,微微點頭,顯然贊同。
“第二,不同地方,不同氣候,會有不同的動植物,吃得東西,也未必相同。北方是小麥,南方則是水稻為主,便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例子。”
“那麼,我們大明和海外其他國家的百姓,在吃方面是不是會有不同?海外百姓吃得東西,不管是調味品,雜食,還是主食,是否會和我們大明不一樣?如果有不一樣的,朝廷該鼓勵出海的商人帶回異國他鄉的食物種子。”
“如果能在我們大明種活的話,不管最後這些食物的作用有多大,都是對我們大明朝食譜的有益補充。如果其中幾種食物能變成像小麥水稻一樣的存在,那便是再好不過了。”
說到這裡,李文貴特意強調道:“這個事情,我覺得朝廷必須要去做,哪怕希望不大,也要鼓勵去做,說不定將來有一天會開花結果,那便是天大的好事了。”
他知道,番薯、土豆、西紅柿之類的,都是明朝末年傳入國內的。但是,根據他的印象,這事至少要到萬曆中期左右。而如今,還只是隆慶年間。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些外來品大都是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帶到呂松,再由大明朝的商人帶入國內的。
比如說番薯,帶入國內後先在福建種植,然後自然傳播到江浙一帶,成為當地百姓的必要口糧之一。
明末的徐光啟,就是後世上海人,和這個時代的徐階是老鄉,知道了番薯之後,親自種植,得到番薯的種植情況記錄,然後便向朝廷上書《甘薯疏》,極力主張朝廷出面,全國種植。
但是,很遺憾,他的這個提議沒有被採納。至於原因,李文貴沒查到,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不過如今,他這麼建議之下,以高拱張居正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