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空手對劍(第2/3 頁)
平洗、斜洗、上洗、下洗。在現代劍法中“洗”法已為撩、帶、抽、截、斬、掃等劍法所取代。
而太極劍的劍法中歸納為十三勢,即: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此乃太極劍的核心劍法。
1. 劈:如同用斧子砍木頭,其勢以刃口由上而下或斜下將物劈開。劍身成立或側劍,擺幅大、速度快,力點在劍刃前部或中部。劍身可與地面平行(螺把)或劍尖翹起為“砍”(滿把)。如“初級劍”的“回身後劈”、“歇步下劈”;“甲組劍”的“提膝劈劍”、“翻身弓步反劈”。
2. 刺:如同“四母劍法”中的刺。定位的瞬間為“螺把”。如“初級劍”的“弓步直刺”;“甲組劍”的“轉身弓步探刺”和“左右抹劍提膝上刺”;“六段劍”的“換跳步刺劍”。
3. 點如同立劍用劍尖向下點啄,力達劍刃前端。其勢如蜻蜓點水,小雞啄米。注意揮臂持劍由上而下,先沉臂再突然提腕,發力短促剛勁。最後定勢為螺把持劍。用法:點選對方手腕。如“初級劍”的“提膝點劍”;“乙組劍”的“丁步掛點劍”
4. 崩就如同突然爆發的樣子。持劍手突然屈腕上翹,立劍;劍尖由下而上,挑鋒上擊為崩。有正崩(劍尖向拇指方向)和反崩(劍尖向小指方向)之分。用法:崩擊敵腕部。如“武當太極劍”的“弓步平崩”;“甲組劍”的“縱身崩劍”、“擺步平崩劍”;“乙組劍”的“弓步反崩劍”。
5. 擊就是平劍向左或右敲擊,力達劍刃前端。向右擊劍又稱平崩劍。如“32式太極劍”的“撤步反擊”。
6. 提就是由下向上,屈腕提拉劍把,劍尖朝下。“甲組劍”的“提膝提劍”、“上步丁步提劍”和“撤步轉身虛步提劍”。
7. 挑就是由虎口向上持劍,將臂伸直,與劍成一條直線,立劍用劍尖部分,由下往上如針之挑剔刺狀,襲擊敵腕部或肘部。力點集中劍之前部及中部。如“初級劍”中的“弓步上挑”。
8, 斬就如平劍,向右橫出,高在頭和肩之間,力達劍身。如“初級劍”的“提膝平斬”;“武當太極劍”的“叉步平斬”;“乙組劍”的“弓步斜上斬劍”、“穿劍跳躍歇步斬劍”。
9. 截好比是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勁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如“初級劍”中的“提膝下截”;“六段劍”的“盤腿平衡截劍”。
10. 託好比立劍,劍身由下向上橫行為託。手心向裡,腕與頭平,勁貫劍身中部,如“42式太極劍”的“丁步託劍”;“32式太極劍”中的“獨立平託”。
11. 按就是劍刃與地面平行,由上向下切按。力點在劍刃中部或後部,滿把握劍。如“武當太極劍”的“蓋步按劍”。
12. 掛就是立劍,劍尖由前向下向同側或異側貼身掛出,勁貫劍身前部,其目的是掛開敵兵器,如“武當小花劍”的“紫燕抄水”、“甲組劍”的“轉身蓋步掄掛劍”;“六段劍”的“翻身掄掛劍”
13, 削好比平劍,自異側下方經胸前向同側上方斜出為削。手心斜向上劍尖略高於頭。如“初級劍”中的“弓步斜削”
14. 撩就是立劍,由後向前上方或由前向後上方撩出,力達劍刃前部。按撩擊方向分為前撩、後撩、正撩和反撩四法。撩劍多用螺把,力發於腰臂,力達間的前中刃。如“初級劍”中的“坐盤反撩”、“回身後撩”;“武當太極劍”的“叉步反撩”、“行步撩劍”、“仰身撩劍”;“六段劍”的“跳提膝撩劍”和“望月式平衡撩劍”。
15. 挽其實就是“挽花”又稱“腕花”。劍身繞腕部繞環,有“剪腕花”和“撩腕花”之分。“剪腕花”為以持劍手腕為軸,使劍貼身由前向下,向後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