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第3/4 頁)
樣,夫君孩子,其樂融融的過日子,可惜她當初滿是絕望,不知這漫長的等待和煎熬究竟何時才是盡頭,所以她再也等不及,再也忍不住。如果她早知有一日沈家會平反,她會如何?如果她早知道我會如此爭氣,她會如何?是否還會狠心拋下我就這樣去了?
可惜這世上從來沒有如果。
後記
這本小說我原計劃一年寫完,不料竟用了將近三倍的時間。這不到三年的光陰,有時候覺得苦度春秋,日如長歲,有時更覺如白駒過隙,匆匆而已。
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正逢我活到目前為止,最坎坷的時期,以往的人生簡單平靜,目之所及皆是笑臉,人性陰暗也多是在書本中得見,自己在腦子裡演繹罷了。剛開始寫《蘭香緣》,是我真正開始閱讀社會這本大書的時候,且上來工作便連經風雨,幾度逼到退無可退。記得那年春節,我去探望母校的老校長,隨便說了些工作上的事,老校長忽然看著我的眼神變得很悲憫,說:&ldo;你才剛剛開始,每一天都是煎熬,日後該怎麼辦?&rdo;原本我沒覺得自己說了很嚴重的事,只不過交流日常,但這一句關心,讓我當時就紅了眼眶。後來有頗具閱歷和社會地位的長輩跟我說:&ldo;這樣的人生風雨很多人都要經歷,只是你這個年紀遇到太早了些。&rdo;
經歷的是早是晚我不太清楚,不過像老子說的那樣:&ldo;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rdo;,現在回頭想,人有大的躍進並非來源於自我紀律,往往由於外界打擊。我飽嘗被擠兌和周遭滿是惡意的滋味,嘗到百口莫辯的滋味,嘗到背黑鍋被搶功的滋味,嘗到互相傾軋被算計陷害的滋味,看到人性的惡,明白有些事不是竭盡所能就可以完成,拼命掙扎就能夠得到轉機,這也是我最困惑迷惘的時候。我每天做完兩三個人的工作,深夜疲憊不堪開始寫《蘭香緣》的時候,就不斷在想。人真正的強大和成熟是什麼,是不是鍛鍊到八面玲瓏,城府極深,擁有不懼怕被一切人算計,甚至反能算計回去的心智和手段,這就是成功?不管小說裡的人物多麼快意恩仇,當現實落在自己身上。想到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像加害者一樣的施暴者。你算計我一尺,我回敬你一丈,捲入你爭我鬥。以此來保護自己,我就覺得很痛苦。在矛盾和困惑裡,《蘭香緣》的後續大綱一度進行不下去。
到底應該怎麼做?我開始琢磨&ldo;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rdo;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準則。都有一片難以把握善惡的灰色地帶,我想給自己的行為找一個最終的指導。我看了些哲學書,也開始深入的接觸宗教,然後我遇到了佛法。
這可能就是幾米說的:&ldo;在最深的絕望裡。遇到最美的驚喜&rdo;。遇到佛法是我最最幸運的事,佛經當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思辨,好像一盞明燈。一下照亮了千年暗室。
聽了佛經我開始明白,最終的強大和成熟是圓融寬厚。慈悲寬恕,堅守心中的善,可以放下自己的利益和執著,在苦和惡當中做一顆明礬,讓其沉澱,而非做一根棍子,在苦惡當中攪拌,讓其飛揚。快意恩仇易,慈悲寬容難。所以人們很容易欣賞針鋒相對,&ldo;你欠我的,我百倍千倍討回來&rdo;的潑辣痛快,卻很少能理解遇事容讓,甘願吃虧,甚至以德報怨的寬容大度。大概是源於今天社會的形態,讓很多人心生恐懼,只能接受競爭和惡性的生活,要以各種心計手段飛速武裝自己作為踏入殘酷社會的盔甲武器,卻不能接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君子之風,時時抱有懷疑,所以小說裡一律將此類斥之為&ldo;聖母&rdo;&ldo;包子&rdo;,提醒人們必須開啟人與人相處間的警惕,在全面衡量自己利益得失後,或打擊報復或付出相應的情意。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