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3 頁)
裴玄靜點點頭,珍重地展開捲軸。從裡面掉出一張素箋來,原先是夾在捲軸中間的。
她撿起素箋,見上面題著一首五言絕句:&ldo;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rdo;
裴玄靜反覆讀了三遍,眼前又栩栩如生地出現了武元衡的形象。雖然上了年紀,依舊英挺如玉、清雅從容。他就像一桿修竹,又似一叢杜若,渾身上下都散發著盛世大唐的雅韻遺風。誰又能想像得到,這樣一位翩翩君子的生命,沒有終止在女人的淚眼中,卻完結在刺客的屠刀之下。似乎是,他自己想到了……
裴玄靜發覺,在武元衡這首寫於被刺前夜的絕句之中,分明透露出一股肅殺之氣。世上若真有&ldo;詩讖&rdo;的話,那麼這首詩無疑可以算得上了。
問題是,他為什麼要將這首詩贈給裴玄靜呢?
裴玄靜將這個問題和素箋暫且放到一邊,再看那幅捲軸。
只掃了一眼,她的心就被感動、困惑、驚訝,乃至恐懼所混合的複雜情緒攫取了。
在捲軸的最右側,武元衡題道:&ldo;元和十年六月,欣聞裴氏大娘子玄靜婚訊,自臨右軍《蘭亭序》以賀之。半部在此,餘者自取於秋。&rdo;
題辭左面的捲軸上,便是武元衡親手臨摹的傳世神作《蘭亭序》。
所以宰相信守了會面時對裴玄靜所做的承諾:贈她一幅右軍書法作為新婚賀禮。
然而,正如他自己在題辭中所寫的,臨本僅到&ldo;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rdo;就完結了。裴玄靜曾經讀過《蘭亭序》,當然能看出來,武元衡贈給自己的捲軸上,只臨摹了《蘭亭序》的上半部。
這又是怎麼回事?
武元衡在題辭中還特別寫了&ldo;餘者自取於秋&rdo;。難道是說,要等到秋天再贈下半部《蘭亭序》給裴玄靜嗎?
有必要搞得這樣麻煩嗎?裴玄靜思索著:不對,他寫的是&ldo;自取&rdo;。若按字面去理解,是讓裴玄靜自己去獲取的意思。也就是說,其實武元衡臨摹了一部完整的《蘭亭序》,不知為何故意拆成了兩半。捲軸中只有上半部,下半部現在何處尚不得而知,必須由裴玄靜自己設法去找出來。
她陷入徹底的迷茫之中。
裴玄靜與武元衡不過是一面之緣。雖然她在那次會面中,竭盡所能地博取武元衡的好感,並且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爭取到武元衡表態支援她和李長吉的親事。但是她萬萬沒想到,武元衡會留給自己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謎題。
裴玄靜哭笑不得地想,真要算一算的話,這些天自己絕對是謎題大豐收了。
不過,武元衡的謎題和裴玄靜所遇到的其他謎題有一個本質的區別‐‐武元衡顯然是刻意設計了一個謎給她。而別的謎題都出於偶然、巧合或者意外。
裴玄靜回想著與武元衡會面的過程,猛然意識到:其實自那時起,武相公就在給她出題了。而且謎題和今日這幅捲軸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絡‐‐都與王羲之的書法有關。
為什麼?為什麼這位東晉時代的大書法家會引起武元衡如此大的興趣?還一而再、再而三地以他為題考驗裴玄靜?
再有一點,武元衡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是有預感的。從那首五言絕句中就可以看出來。普通人都懂得輕重緩急,更何況一位帝國的宰相。所以,既然武元衡已經預見到了&ldo;日出事還生&rdo;,就絕不可能將出事前夜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聊的遊戲中,也不可能僅僅用來準備一份新婚賀禮。他給裴玄靜出的這個謎題一定至關重要。
當王義決定捨身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