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初見李白(第1/4 頁)
天寶元年(公元 742 年),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重大轉機——他聲名遠揚,傳遍天下。此時,一封來自李隆基的詔書如飛鴿傳書般迅速送到了李白手中,原來是玄宗皇帝親自徵召他入京。這個訊息讓一直懷才不遇的李白欣喜若狂,他不禁豪情滿懷地吟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抵達長安後的第二天清晨,陽光灑在客館的門前。正當李白還沉浸在入京的喜悅之中時,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打破了寧靜。他開啟房門,只見一位白髮蒼蒼、長鬚飄飄的老者正站在門外。這位長者正是當時擔任秘書監一職的賀知章。賀知章乃是詩壇巨擘,對晚輩尤其關愛有加。當他聽聞李白來到長安後,便迫不及待地趕來探望。
賀知章靜靜地凝視著眼前的李白,只見他身材挺拔,體態勻稱,肌膚白皙如雪,面龐透出一抹淡淡的紅暈。那雙濃密的眉毛下,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狂放不羈的光芒,彷彿蘊含著無盡的才情與豪氣。整個人散發出一種英姿颯爽、瀟灑英俊的氣質,令人不禁為之傾倒。
一番寒暄之後,賀知章請李白展示一下他的新作。李白微笑著從懷中取出一卷詩書,小心翼翼地遞給賀知章。賀知章接過詩書,默默地翻閱起來。起初,他只是靜靜地閱讀,但隨著詩句逐漸展開,他的表情變得越來越專注,彷彿完全沉浸在了李白的詩作之中。
當賀知章讀到那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時,他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誦出來,聲音中充滿了驚歎和讚賞。他連續說了幾遍“好詩,好詩啊”,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顯然,李白的這首《蜀道難》深深打動了賀知章的心。
隨後,賀知章熱情地邀請李白一同飲酒作樂。然而,當他們來到酒館時,賀知章突然發現自己忘記帶錢了。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興致。賀知章毫不猶豫地解下腰間懸掛的金龜,將其作為酒資換取美酒。就這樣,兩人開懷暢飲,暢談詩歌與人生,度過了整整一天。
在喝酒的過程中,李白又將自己的另一首作品《烏棲曲》送給了賀知章。賀知章仔細品味著每一句詩詞,不禁拍案叫絕:“妙啊,此詩簡直可以感動鬼神了!”他對李白的才華讚不絕口,而李白則謙虛地表示,這都是受到了賀知章的啟發和鼓勵。
整個場面氣氛熱烈,詩意盎然。賀知章與李白之間的交流不僅是文學上的切磋,更是心靈的契合。他們以詩會友,共同領略著詩歌的魅力,享受著那份難以言表的愉悅。在這個美好的時刻裡,李白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也讓人們對他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由於賀知章的極力推薦,李隆基當機立斷,立刻傳旨召見李白。在金碧輝煌的金鑾殿上,李白與轉世而來的張明——李隆基相談甚歡。李隆基饒有興致地詢問李白對於國家政務的見解,而李白彷彿要把這些年來積壓的才華和抱負一股腦兒傾訴出來一般,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侃侃而談,條理清晰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並呈上了精心撰寫的奏疏一篇。李隆基閱後喜出望外,龍顏大悅,當即賜予李白翰林之職。
能夠得到皇帝的垂青,能夠在天子身旁盡忠效力,這是李白數十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啊!如今終於如願以償,他怎能不心潮澎湃呢?展望未來,李白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和期待。
然而,李白高興得太早了,他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超凡脫俗的個性在這種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首先,玄宗雖然讓他供奉翰林,但並沒有給予他正式的官職,這意味著玄宗不過是把他當作娛樂消遣的工具罷了。
李白剛接到詔令進入翰林院時,玄宗就當著高力士的面調侃他說:“此人一副窮苦相啊!”這無疑表明了玄宗對李白的真實態度。
其次,李白那豪放不羈、與眾不同的性格,在那些循規蹈矩的官僚們眼中簡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