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二張專權(第2/4 頁)
不過這個張昌宗確實非常狡黠聰慧,面對這樣的局面依然能夠處變不驚。只見他搶在武則天前面惡人先告狀,諂媚地對武則天道:“陛下啊!那些臣子們整日裡私下議論個不停,簡直就是無中生有想要加害於我呀!”由於深得武則天信任寵溺,張昌宗緊接著又誣陷誹謗其他官員,把所有罪責統統推卸給別人。
就這樣,張昌宗屢次被彈劾,但每一次都能夠巧妙地化解危機,安然無恙。他總是能夠搶在武則天發現之前,主動向她諂媚告狀,聲稱那些朝臣們整日無所事事,只會對他指指點點,甚至還胡亂給他定罪。由於他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武則天的歡心和信任。
不僅如此,張昌宗還不斷地在武則天耳邊進獻讒言,將所有的罪責統統推卸給別人。而在武則天眼中,張昌宗一直都是那個英明睿智、清正廉潔且品行端正之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完美的偽裝,使得張昌宗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即使面對眾多的指責和非議,也依然能夠穩坐釣魚臺。
得到了武則天的全權信任之後,張兄弟便開始干涉起朝政來。最初的時候,他們僅僅只是充當著武則天的耳邊風和傳話人的角色而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甚至到了後來,就連當朝的宰相都無法再覲見到武則天一面,只有張昌宗才能夠在她身邊隨意侍候。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神龍元年。這一年,武則天臥病在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一直以來,她對這位男寵都是鍾愛有加,但此刻面臨生死關頭,張昌宗也不禁感到惶恐不安起來——一旦武則天離世,那麼他必定會遭受災禍。於是乎,他心生一計,決定與自己的兄長一同策劃一場政變,趁著武則天駕崩之際奪取皇位,實現權力的更迭。
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張昌宗動起了歪心思,暗中籌謀一場叛國的陰謀。可惜,他的計策不夠縝密,存在諸多疏漏,很快就被朝堂上的大臣們發現了端倪。這群忠義之士沒有絲毫遲疑,立刻向武則天告發此事,並懇請女皇陛下下令處決意圖謀反的張昌宗及其黨羽。沒想到,面對如此確鑿的證據和合理的訴求,武則天竟然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她拒絕了這個提議。
經狄仁傑力薦,已至耄耋之年的張柬之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想當年,年僅二十餘歲的他便出任縣丞一職,此後一直在此崗位默默耕耘長達六十四載。若非武則天廣納賢才、遍尋天下志士,或許他將終其一生都只是個小小的縣丞罷了。然而幸運的是,張柬之緊緊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遇,並憑藉卓越的才能在考核中脫穎而出,榮膺榜首,順利晉升。
自此以後,他一路平步青雲,官至正五品中書舍人。可以說,只要他能安度晚年,成為一國宰相幾乎是板上釘釘之事。只可惜命運弄人,因一時疏忽犯下大錯,激怒了武則天,張柬之被貶謫至地方任職。倘若沒有狄仁傑的賞識與提攜,恐怕他仍會在那偏遠之地潦倒度日吧。
儘管武則天對張柬之有著知遇之恩,但當他登上宰相寶座之時,朝廷早已被二張兄弟攪得天昏地暗、混亂不堪。身居正統高位的張柬之,必然要肩負起剷除奸佞、重振朝綱的重任。
為了確保太子李顯能夠成功登上皇位,張柬之下定決心要剷除奸佞,匡扶社稷。於是,他暗中謀劃著一場驚心動魄的行動——“靖國難,清君側”。
首先,張柬之積極展開了對大臣們的拉攏工作。他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事,必須聯合各方勢力才能實現目標。經過一番努力,他成功地與同為宰相的鳳閣侍郎崔玄暐、洛州長史臺御史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等五位重臣結盟。這五人皆是忠肝義膽之士,對李唐江山忠心耿耿。
有了這些得力盟友之後,張柬之開始著手佈局。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職權優勢,將羽林軍的將領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