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遇到真愛武惠妃(第2/3 頁)
夠發揮出決定性的作用。
武惠妃的女兒咸宜公主在開元二十三年成婚之後,其女婿楊洄便開始十分留意地觀察著太子以及鄂王、光王這三個人,並且還向外散佈謠言,稱這三位王子對皇帝冷落他們的生母一事頗有怨言。
武惠妃聽聞此事後,便不再隱藏自己的野心,直接赤膊上陣,跑到李隆基面前哭訴,汙衊太子想要謀害她們母女二人。李隆基聽後勃然大怒,立即決定要廢掉太子。然而,宰相張九齡卻是一個正直的君子,他以古代皇帝因為聽信讒言而廢掉太子的故事來勸誡李隆基,同時指出太子並沒有犯錯,而且鄂王和光王都很賢明,不應該受到懲罰。李隆基被說得啞口無言,最終只得打消了廢黜太子的念頭。
武惠妃其實非常渴望與張九齡進行溝通交流。她曾經派遣了一名叫做牛貴兒的太監前去尋找張九齡,並向其傳達了自己的意願:只要張九齡願意支援將壽王李瑁冊立為太子,那麼未來他將能夠一直穩坐宰相之位。
然而,張九齡卻毫不猶豫地果斷拒絕了這個提議,並立即向李隆基呈奏稟報此事。
由於有張九齡的存在,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也無法輕易動搖太子的地位。
不久之後,在許多事情上讓李隆基感到不悅的張九齡遭到罷黜,不再擔任宰相一職。而李林甫則在武惠妃的協助之下成功取代了張九齡的位置,從此開啟了他長達十九年的宰相生涯,期間他常常口蜜腹劍,為人陰險狡詐。
武惠妃再次獲得了李林甫的承諾,雙方都堅信壽王李瑁是最為適合的太子人選。“惠妃深感其德”。於是,一個全新的政治聯盟就此形成,他們的首要目標便是廢除現任太子,為空出的太子之位鋪平道路。
第二年,即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如法炮製,故技重施。楊洄再次察覺到太子兄弟三人與太子妃之兄交往甚密,斷言他們必定暗中勾結,企圖不軌。此事傳到李隆基耳中後,他立即召集宰相及其他重要大臣共同商議對策。
此時,李林甫站出來說道:\"此乃陛下之家事,微臣等實不宜多嘴。\"
這句話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李績所言,正是因為這句話,才使得武則天登上了皇后寶座。然而,如今看來,這句話似乎並非良言善語,一旦出口,必將引發一場血雨腥風。為何無人指出皇帝的家事亦為國事呢?
緊接著,李隆基頒佈詔令,廢黜太子以及二王的身份,降為平民百姓,史稱\"三庶人\"。此後不久,三庶人和太子妃的兄長皆被賜予死刑,結束了他們短暫而悲慘的一生。
武惠妃告訴太子說宮裡進了賊人,請他們前來幫忙捉拿,太子、二王以及太子妃的哥哥聽聞後,毫不猶豫地披上鐵甲、手持兵刃匆忙入宮。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武惠妃設下的陷阱。當太子等人進入宮中後,武惠妃立即向李隆基稟報,聲稱太子帶人謀反。李隆基隨即派人前往檢視,結果正如武惠妃所言。
這起事件的嚴重程度,堪比《水滸傳》中林沖持刀闖入白虎節堂。然而,這件事的真實性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畢竟,太子與武惠妃之間早已勢同水火,又怎能輕易相信這樣的謊言呢?最終,太子被廢黜。
接下來,便是確立新的太子人選。儘管李隆基對武惠妃寵愛有加,但在這件事上,他並未草率做出決定,而是廣泛徵詢了眾人的意見。
首先,李林甫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援壽王李瑁成為太子,而武惠妃自然更是積極推動此事。
武惠妃雖然心狠手辣,但其手段卻遠遠不及武則天,甚至連心理素質都相去甚遠。她曾多次目睹三庶人化作的鬼魂,驚恐萬分,以至於身患重病。儘管她請來眾多和尚道士作法祈福,但病情並未好轉,數月之後便撒手人寰。
李瑁的命運同樣坎坷,運氣著實不佳。倘若武惠妃沒有離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