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三道聖旨(第1/2 頁)
禪位大典第二日,瀛寰帝即位後的首次早朝。
大部分臣子以惴惴不安的心情,迎接與新帝的第一次正面“交手”。
秦儀君穿著玄色袍服,頭戴冠冕坐於龍椅之上,毫不收斂鋒芒。
因身量高挑,很多時候讓人忽略了她的年齡。然而座下臣子都知道,她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卻沒有哪個敢輕視於她。
兵權在握火器在手,掌控京都城和整個皇宮,漠然看著死諫的文官們哭天搶地攻訐於她,甚至反將一軍說他們不死便是在做戲,“幫”他們去撞柱的,能是什麼簡單人物。
說起來,在這個女孩子初現風華的年紀,又經歷了戰場洗禮,秦儀君的五官身量也長開了些,嬰兒肥消退之後的面容十分姣麗,但從來沒人在意她的容貌。
畢竟,誰會把美貌當做對一位帝王的誇獎呢?
溫小泉和溫石頭立於下側,溫石頭手上的托盤裡,放著三道聖旨。
百官覲見行禮後,溫小泉拿起第一道聖旨。
瀛寰帝的聖旨仍由溫小泉宣讀,眾臣頗感意外,這位先帝的心腹太監,竟然仍受新帝看重,是不是說明,他們這些舊朝老臣也不會丟了官位?
有些記得往事的臣子,想起十年前新帝小時候封福惠縣主的聖旨,便是由這溫小泉去宣的,當時皇帝力排眾議發了好大一通火,還藉機給溫小泉升了品級。
他跟新帝有這份老交情在,只要聽話識趣兒,新帝當然不介意留著這條忠誠的狗繼續使喚,還能彰顯自己的大度。
這第一道旨意,是紀年之法的改革。
往常中原王朝一般用年號紀年法,即按照君王登位的年次紀年,比如建隆帝是三十二年前的11月登基,從次年一月起稱為建隆元年。
有些皇帝若是遇到什麼祥瑞大事,還會重新改元,既更改年號再重新開始計算。本朝皇帝沒這個習慣,今年還是建隆三十一年。
另一個世界的祖國為什麼能那樣強大,疆土遼闊,是有歷史基礎在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相容幷包,盛唐之時甚至一度將東亞各小國、部落都收為附庸,才使得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將漢字作為書面語言。
同化度高,說的話、寫的字都一樣,這為後期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只要統一政權保持先進,便能很輕易地進行文化“入侵”。
秦儀君想了很久,該如何處置女真、倭人等後世罪孽深重的種族。
現在他們還沒行過那等天怒人怨之事,這口氣得出,但先前一時火上心頭所想的殺光,是很浪費的行為,還不如留著打工,然後慢慢同化,斷其傳承!
沒錯,她認為最徹底的,還是來自文化層面的消滅。而所有的文化入侵,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從紀年這種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最好。
若繼續採用年號紀年法,每隔十幾年幾十年變動一次,很不利於形成持續的文化輸出。現在的中原王朝疆域還不算很廣闊,很多邊遠地區的百姓都不知今夕是何年,更別說周遭語言不通的各個部族了。
而這道聖旨下令廢除年號紀年法,新開大秦歷,自始皇帝建立秦朝那一年算起,距今一千四百三十二年,即稱今年為秦歷1432年。
從此以後,像建隆、瀛寰這種就只是某個帝王的名號稱呼,不與紀年掛鉤。
只要這次的大秦存在得足夠久、變得足夠強大,從此以後千萬年,無論帝王更替甚至消失,大秦歷都會永遠使用下去!
至於她佔下的疆土後人能不能守住,那就看造化了。
而十月初一是大秦復立的重要日子,定為國慶節。
這事兒秦儀君早與禮部和司天監透過氣,聽過她的設想之後,他們也明白這位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