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知識壟斷(第1/2 頁)
結果出去一問,祖父出門去了,只能回書房告訴了劉德江,又說:“劉先生,您先回去吧,反正去莊子上課也是過完年之後的事兒了,這段時間您好好休息!”
劉德江點點頭:“縣主,那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需要實驗田,得找一個保密度高,又有大片田地的地方。
城南莊就很不錯,離弋江城近,總管事在那兒,他識字且掌控度高。
紅薯種植首批受益地,莊戶們上次還和主家一起吃了飯,忠誠度極高。
這樣看,城南莊非常適合建設實驗田。
秦儀君打算將後面要拿出來的一些作物都先放在那裡試種,再慢慢推廣出去。
今後還有很多新的農作物要種,也不能每次都跟紅薯一樣費勁兒,由主家請頓飯教怎麼做,更不能靠管事一遍遍去教,那就只能培養識字明理的莊戶。
其實即使是莊子管事,也有一些只識數字用作記賬,並不認識很多字。
封建王朝多采取愚民政策,知識只在少部分上層人的掌握之中。
如果不是家學淵源有所傳承,或有足夠銀錢供孩子讀書,絕大多數平民百姓甚至一輩子都不識字,也就無法跨越階級。
這種阻礙人們跨越階級的障礙,現代也有,叫做【資訊壁壘】,而古代即是【知識壟斷】。
一個國家若要強大興盛,在各個行業都需要有精英人才。
識文斷字、能說會寫是一切的基礎。
就比如種地,很多老莊稼漢可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出許多門道來,什麼時候該怎麼做,可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不知道,也說不出來。
這樣口口相傳的技巧很容易失去傳承,就像李老二他爹,急病去世後李老二就麻爪了,空守著好田地種不出好莊稼。
如果這些老莊稼識字,他就會用紙筆寫下來,會有人鑽研為何要這樣做,然後補充緣由,如此漸漸形成典籍,比口耳相傳要穩定得多。
如果劉德江願意去莊子上掃盲啟蒙,秦儀君覺得完全可以將城南莊從實驗田,一步步打造成集科研與種植於一體的農科院雛形。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現在還是字面意思,誰能讓他們吃飽飯、吃好飯,誰就得民心。
現在秦家的商隊和暗網已經開始在外散播高產作物紅薯及其發現人秦儀君的訊息了,很快,她因此得封縣主的事也會傳揚出去。
但除了南陽州,其他州的人也只是聽說,還沒看到實際的好處。
等明年四五月間,朝廷關於種植紅薯的佈告一出,種子一發,秦儀君及弋江秦家的名聲會傳遍大江南北。
才上了半天的課,又不用上課了,秦儀君驟然閒了下來,很是不習慣。
於是傳了個信過去問林姐,上次清單上的東西什麼時候傳送過來。
剛傳過去,電話就震動起來。
“喂,林姐。”
“喂,儀君,清單上東西比較多,技術資料現在只准備好了一部分,正在印刷,等下就能傳送過去,其他的會在三天內到位。”
“槍支已經提交了申請,我申請了十支手槍,比較輕便易攜帶的型號,考慮到你那邊還要安排人練槍,子彈一千發夠嗎?”
“暫時夠了,那謝謝林姐啦,到時候東西直接傳過來就行。”
“好,那到時候我把手槍的說明書和練槍方法一起傳過去。”
“對了,林姐,現在那邊是幾月幾號了?”
“11月27號了,陽曆。”
“才過去兩個月啊……”秦儀君呢喃了一句,又說道:“記得我們司十一、十二月有好幾個人生日吧?我想等會兒傳幾件東西過去,是我私人送的生日禮物,這應該不違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