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審稿(第2/3 頁)
李十三清貧,卻又悲壯的一生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通讀一遍後,朱勝昌又看了下小說的名字《李十三推磨》。
這部小說寫得非常好,將歷史典故與鄉野傳說有機融合在一起,將民族風情和英雄情結巧妙地交織在他簡潔明快的敘述裡,雖然不符合《當代》現實主義的風格,但是新雜誌第一期徵稿,卻也沒有嚴格要求題材。
這麼好的稿子,不能錯過了!
將手中的稿件放到桌子上後,朱勝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這部裡他感受到了那種來自黃土高原的獨有氣息。
充滿慷慨悲涼,充滿家國情懷,充滿英雄豪氣!
這讓他想到了一位已經去世的老作家,那就是陝地的著名當代作家,柳青。
那位去世的老作家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著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
莫不是,這位作者是柳老的弟子?
即使不是,大概也是陝地的知名作家吧。
陝地的作家,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朱勝昌下意識翻到信封,他猜測大概就是哪位成名已久的作家的投稿,信封的地址卻否定了他的猜測——陽平縣高中三年級姜玉樓。
看到這個名字朱勝昌愣住了,如果是成名作者他還能理解。畢竟手稿文字雖然略顯稚嫩,卻也不是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所能駕馭的。
可是結果這份手稿的作者卻是陝地陽平縣的一位高三學生?
它甚至不是一位從事語文教育的老師寫的!
國內的高三學生什麼時候也能寫出這麼有水平的了?
是他最近太久沒有關注國內的教育了,不知道國內的教育水平了,還是陽平縣高中老師的教學水平太高了,能教匯出一位有著作家筆力的高中生了?
這意外的發現,讓朱勝昌編輯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會不會是寫錯了呢?
比如姜玉樓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老師,亦或者是教職員?
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腸刮肚,腦海中卻沒有一個叫做姜玉樓的陝地作者。
朱勝昌撓撓頭,放下手稿,伸長脖子問對面的老編輯,“老孟,你記不記得陽平縣有位叫姜玉樓的作者?哦,或者陝地全省叫這個名的也行。”
說不定是陝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陽平縣採風掛職,剛好教的高三,然後寫了這篇投稿。
許多作者外出採風是常有的,有的作者有關係,可以到省裡或者縣裡掛職,方便寫作。比如有到政府辦公廳掛職的,也有在工廠掛職的,在學校掛職的也不是沒有。
有些作者水平高,教個高三年級的學生也不是什麼問題。
“姜玉樓?沒什麼印象?怎麼突然問起這個來?”老編輯孟國偉想了想說道,他也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孟國偉也是老資歷了,在《工人日報》當過編輯,後來在《人民文學》當編輯,認識的作者數不勝數,但是朱勝昌提到的人民,他卻完全沒有印象。
連老孟也沒有印象嗎?
朱勝昌撓撓頭,不過還是將稿子遞了過去,“老孟,這是一份給咱們雜誌社的投稿,水平相當高。初讀之後,我還以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我看著沒問題,雖然不太符合咱們《當代》雜誌的風格,但也不失為一部好作品。我覺得可以透過稽核,你在看看,提提意見。”
小說的刊發、出版是要經過三審三校的,最後拍板發表需要經過編輯部開會,由主編最終拍板。
他稽核透過不頂用,還需要其他編輯稽核透過,最後還要上會呢。
孟國偉也有稽核的權利,甚至因為他的資歷深厚,他看過沒問題的話,基本上就等同於過關了,可以直接把稿子遞到編輯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