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戰鬥無處不在(第1/4 頁)
在沙漠這片廣袤而嚴苛的舞臺上,貝都因人的騎兵選擇駱駝而非馬匹,這背後蘊含著對兩種動物在沙漠環境中速度與耐力的深刻洞察。
馬匹在開闊草原上,能展現出令人驚歎的極速,可達到每小時50到60公里 ,身姿矯健,爆發力十足。然而,踏入沙漠,鬆軟沙地成為馬匹前行的阻礙。馬蹄易深陷沙中,每邁出一步都要耗費額外力氣,極大限制速度發揮,其極速在沙漠中銳減至每小時20到30公里。且馬匹對水源需求頻繁,在沙漠水源稀缺環境下,耐力短板盡顯。
一般人會覺得駱駝一定很慢,這玩意看上去身形笨重,走起路來慢慢悠悠的。可駱駝一旦在沙漠中奔跑起來,獨特步伐能巧妙適應沙地,經過一段時間加速,駱駝極速反而可達每小時40 - 50公里 。雖起跑加速不如馬,但速度極其平穩。更關鍵的是,駱駝耐力驚人。駝峰儲存脂肪,缺水時可轉化為能量與水;寬大腳掌分散體重,減少沙地阻力。一次飽飲後,駱駝能在沙漠持續行走數天,馱著騎手穿越漫長距離。
這段時間跟隨駱駝商隊行動,老阿拉什發現成年駱駝能輕鬆揹負200 - 300公斤重物,遠超馬的100 - 150公斤。不僅如此,沙漠的夜晚非常冷,老傢伙更驚歎於駱駝的耐寒能力。原來,在寒冷的沙漠夜晚,駱駝憑藉厚實皮毛與特殊生理機能,能比馬匹更能抵禦刺骨嚴寒。
貝都因人和帕提亞商人穿梭於沙漠,深知環境挑戰。駱駝不僅在速度上能滿足沙漠作戰基本需求,其超強耐力更是馬匹無法企及。選擇駱駝,是沙漠人在生存與戰鬥中,對速度與耐力平衡的智慧抉擇。
身後,是兩千羅馬騎兵的追逐。可老貨卻絲毫不畏懼,他帶著駝隊和給養一路向東,進入更廣闊的沙漠地區,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武器從來都不是刀劍,而是這片天地,就像美洲的原始熱帶雨林和北地的風雪一樣,沙漠一樣令人畏懼。
向東,那裡有更大的沙漠,羅馬,你們來,是不來?
羅馬騎兵接到的死命令,要麼死在外面,要麼帶著那個陰謀者的頭顱回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今天的埃及亞歷山大城)。
老阿拉什已經漸漸深入沙漠,嚮導告訴他,“沙漠看上去無比廣闊,可能夠行走的道路,只是一條綠洲組成的走廊”,羅馬人一定會沿著他們的步伐,一路追下來。
老東西,每次經過一個貝都因人的綠洲,就會購買幾十個貝都因奴隸,給他們購買武器和駱駝,購買充足的給養,隊伍在一天天擴大。
而在東北的原始森林裡,爾青卻要在這個春日裡,向著森林的深處出發,明知林有虎,偏向林中行。
高句麗人有些煩,他們進攻茂山營寨屢次受挫,就在半途伏擊車隊,雖然車隊也有護衛,可總是要派出大量軍隊隨行,時不時會有人死傷,對於北鐵城而言,也是極其麻煩的事情。
現在,爾青帶著三千戰士已經圍困了一座高句麗乙智部的營寨,他也不進攻,就這麼圍著。
他決定在這裡設一個局,為點打援,不然在老林子裡一個營寨一個營寨的尋找和進攻,極其耗費人力和時間。
而且,他倒要看看被圍困的乙智部,如何尋找吃的,如何活下去!
爾青就在這個營寨的主要下山口外,修建了一個臨時營地。
為了加快建造速度,爾青發明瞭一種森林地區的快速營寨建造法。
他選定一個圓形區域,將要作為圍牆的一圈,外部四百米的樹木全部用車載斯特林發動鋸,全部鋸倒。
然後利用外圈的大樹為主力木樁,用圓木立柱填充大樹之間的空間,形成環形營寨牆體。
然後營地牆體的後側,也留下一些大樹,用來搭建瞭望塔。
最後再將內部的樹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