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2 頁)
一九二二年,應張大帥之邀,重返東北,任東北特區行政長官兼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將鐵路沿線俄人所佔100多萬畝土地全部收回。
他曾是高官,官至都督、督軍、省長,是軍政要人,在現代中國史上舉足輕重。他是辛亥革命前後叱吒風雲的名將、&ldo;封疆大吏&rdo;。
孫大總統先生曾誇他:&ldo;是位難能可貴的朋友,是個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rdo;。對他,蔡廷鍇自稱&ldo;老部下&rdo;,李濟深贈送白朗寧,足見他的資歷和地位。
這位老前輩現在是全國最著名的慈善家。去年大災中,朱慶瀾以華北慈善團體聯合會的名義聯合慈善團體組織,提出&ldo;三元錢救一命&rdo;的口號,籌集到百萬元以上捐款,購糧16萬擔,救濟災民約百萬人。當時災情波及多省,16萬擔救濟糧不敷分配,朱慶瀾又親赴東北找友人購糧。時值中原大戰、交通阻塞,朱慶瀾押解救災糧克服重重困難由瀋陽西行。到天津時,前清遜帝溥儀也被他的義舉所感動而捐款。
糧食解決後,災民過冬又發生困難。朱慶瀾趕赴天津,募藍土布一萬匹運往西安,發給各地無衣者。他特別關注災區兒童的生活和教育,曾促請馮玉祥讓出兵營300餘間,成立西安災童教養院,又在災情最重之扶風設立教養院,收養災童數百名。
財迷到西北辦農場時,朱慶瀾還在西北一帶救災。朱慶瀾還記得財迷這個又捐款、又收養災民的&ldo;上海慈善家&rdo;,見他又來西北辦農場,很高興,一切都大力支援。
難得啊!難得!這麼年青有為!這麼急公好義!災民幸哉!國家幸哉!阿彌陀佛!凡有用得著我這把老骨頭的地方,儘管開口!
財迷這個&ldo;上海年青慈善家&rdo;慚愧啊!財迷來辦農場,本來並不是因為救災。
財迷麥子種子多了,本來就是要在北方搞農場的,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目的是幫助西北軍安排復員軍人。所以開始辦農場的地方,都是選西北軍駐軍地區中,農田基本建設較容易的地方。第三個是到西北開通商路。
這救災民,是財迷看到這兒的貧困景象,實在是慘不忍睹,才盡力量,順便多辦點農場的。
這兒的災荒,有天氣的原因,但匪災(兵災?)也是一個原因。不過財迷的農場不用擔心,有這麼些復員軍人,發下槍就是民兵骨幹。
財迷還建議第三軍部隊自己屯田,和開設牧場,發展生產。
第三軍開始分散在綏遠、山西、陝西和河北。最富裕的地方是河北淶源,太行山腳下。可西北軍說是他們的管區,邊上的東北軍也說是他們的。好在黃宏林去調解,兩面都同意了科輝辦農場。
財迷還在西北投資工業,在綏遠建造皮革廠和毛紡廠。財迷最後在西北的第三軍駐地建設了一些農牧場和一些小廠:皮革、毛紡、肉罐頭廠等等。這些廠都是不需要用電的廠,皮革、肉罐頭廠就不提了,毛紡廠都是腳踏的紡車,紡出本白色的毛線,就運到上海。
這些廠都不大,但對維持二十九軍的生計起了很大作用。
不過後來二十九軍駐地主要被集中到山西東南部,也是貧困地區。財迷還是過去發展經濟。否則,以閻錫山提供給二十九軍的供應,他們養活額定的三萬人都困難!
而二十九軍宋哲元等人與財迷的關係,就不用說了。二十九軍有什麼事要在大城市辦的,都找財迷他們,把章芝春他們當成二十九軍駐上海辦事處了。
王性堯等人在太原、包頭等地開了國貨商店,試著開啟西北的商路。
黃宏林,還是開路先鋒,為平安聯運開闢交通。有河的地方,航運;沒河的地方,就是車子運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