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商代可能已出現了騎兵。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第十三次殷墟發掘中,發現一座人馬合葬墓(164),包括一人一馬,一套兵器,據此,有人認為死者生前系騎士。如果真的如此,則騎兵之制不是始自戰國。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條件、自然條件,騎兵的規模不會很大。
4軍事訓練
由於平民兵是靠兵農合一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因而不可能像後世常備軍那樣進行長期的、專門化的軍事訓練,而只能是在農閒時節舉行不定期的軍事訓練。卜辭中有&ot; 振旅&ot; 的記載,即指軍事訓練。《左傳》中曾提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的軍訓制度,這是晚出的、且較規範化的制度。但在商代,尚沒有明確的四季劃分,當時只是將一年分為春年、秋兩季,至西周時仍然如此。因而,當時的軍訓,大概亦即以兩季舉行。
軍訓的方式,仍保留較原始的特徵,即透過狩獵來進行軍訓。《左傳》所說的蒐、苗、獮、狩、名稱雖異,就實質而言,都是圍繞畋獵進行的。《左傳昭公四年》:&ot; 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ot; ,則商代當有&ot; 蒐&ot; 的名稱。
卜辭中沒有直接的關於軍訓的資料,但有關畋獵的資料卻不在少數,這些畋獵自當含有軍事訓練的用意。
族兵由於隸屬於方國宗族,因而,有可能作一些經常性的軍訓,不過,其訓練方式,大概同平民兵一樣,都以畋獵的手段進行。
王的護衛兵屬於常備兵,最為精良,採取經常性的訓練方式。卜辭中有&ot; 序教&ot; 的記載,其物件即是王的衛士。
5軍隊領導體制
殷商時期的國家結構帶有明顯的部落聯盟的色彩,王國維認為商王不過是&ot;諸侯之長&ot; 而已。因而,在軍隊領導體制上,當時的軍隊領導權是分散的。除了王國軍,非但畿外諸侯的軍隊,商王操縱不得,即便是畿內貴族的族軍也有很大的獨立性,商王只能以族為單位徵調他們,而不能自行對他們重新編組。
當時的王權還殘留有部首領的特點,即以軍事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能。卜辭中常見商王親徵的事例,再就是派太子或后妃率軍出征。后妃中,婦好即是最有名的一個。商王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加強王權。此外,大多數情況下是命將出征,出征前要舉行授將以&ot; 冊&ot; 的儀式,以表明將的權力得到了王的認可。
卜辭中習見的武職有:馬、亞、大亞、馬小臣、走馬、射、箙亞等。其中馬和亞(大亞)的職位最重,馬類似於周代的司馬。
由於當時官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文武不分職,因此,這些武職在平時亦負責其它方面的庶務。同樣,有些偏重文職的職官在戰時也有從戎的義務。
3西周‐‐中國古代奴隸制文明的鼎盛
(1)牧野之戰與周朝建立
周也是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們最早的活動地區,是在宜於農耕的陝西黃土高原。其始祖后稷和稍後的公劉,都重視農業,經濟迅速發展。
九世傳到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由豳(今陝西栒邑)遷到周原(今陝西岐山),從此進入有&ot; 城郭宮室&ot; 的階級社會,更加強大起來,他被尊為&ot; 太王&ot;與商紂王同時在位的是周文王姬昌。商處末期而腐朽,周新興而崛起,形成鮮明對比。
商紂是個恃才狂傲的君主,他&ot; 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ot;但他和夏桀一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憑藉武力對內進行殘酷的壓迫,敲骨吸髓地剝削奴隸和平民,&ot; 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