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羅馬獨裁官費邊就職後,率領4 個軍團急速向阿普里亞進發。
費邊出身於貴族名門,據普魯塔克說,他從小個性溫順,人稱&ot; 奧維庫盧斯&ot; ,意即&ot; 馴良如羔羊的人&ot;他曾於公元前218 年率使團前往迦太基,交涉漢尼拔攻打薩貢杜姆一事。費邊當選獨裁官後,率軍在阿爾皮趕上漢尼拔。但他不與漢尼拔決戰,而是儘可能與漢尼拔周旋,避其精銳,不和漢尼拔髮生正面衝突,而是緊緊跟在其後,拖住漢尼拔的軍隊,消耗其給養和兵力,同時伺機打擊敵人,使其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這就是他採用的使他聞名史冊的拖延戰略。羅馬帝國史學家阿庇安曾對此作了如下描述:&ot; ……非比阿(費邊)緊緊地追隨著漢尼拔,但是他不跟漢尼拔交戰,雖然漢尼拔屢次向他挑戰。他小心地監視漢尼拔軍隊的行動,他把軍隊靠近漢尼拔,使漢尼拔不能圍攻任何市鎮。當這個地區資源已經耗盡的時候,漢尼拔開始缺少糧食。所以他又穿過這個地區,每天把他的軍佇列成陣勢,進行挑戰。但是非比阿不來應戰……非比阿和以前一樣,監視漢尼拔,防止漢尼拔劫掠鄉村。他不以全部隊伍作戰,而只截斷他的散兵,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漢尼拔不久就會缺乏糧食的。&ot; 費邊當時採用這一戰略應該說是相當正確的。漢尼拔的軍隊戰鬥力強,特別是他的騎兵更優於羅馬騎兵,但他是孤軍深入,缺乏後援;羅馬軍隊雖然幾度失利,兵員傷亡也大,但他們是在義大利本土作戰,人員和給養補充都比較容易,時間、地理對他們有利。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只要注意儲存實力,援助同盟城市,幫助他們自衛,使他們不倒向漢尼拔一邊,就可使漢尼拔的軍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只要再能抓住有利時機,消耗敵人的力量,迫使漢尼拔陷入欲戰不能、欲勝不成的境地,侵入義大利的迦太基軍隊最後就會像燃盡的篝火一樣自行熄滅。
基於這種戰略指導思想,費邊率領羅馬軍隊尾隨漢尼拔後面,敵人駐紮他駐紮,敵人拔營他拔營,小心謹慎地與漢尼拔保持一定的距離,牽制住敵人,使漢尼拔不敢貿然分散兵力圍攻城市。
費邊的拖延戰略在軍事上是比較穩定的,但在政治上卻包含著巨大的風險。羅馬的戰爭威力不僅在羅馬本身,而且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義大利的同盟城市在人力、物力上對它的支援。漢尼拔率領軍隊在義大利境內馳騁,可能動搖義大利同盟城市對羅馬的忠誠,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同時,漢尼拔蹂躪的主要是義大利廣大農業地區,戰爭的拖延引起了農民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一天天增長起來,人們譏諷地稱費邊為&ot; 孔克塔託爾&ot; ,意為&ot; 遲疑不決的人&ot;5康奈會戰
公元前217 年底,費邊6 個月的獨裁官任期屆滿。新當選的執政官瓦羅在越來越高的要求迅速結束戰爭的呼聲中決定改變戰略,主張速戰速決,一舉結束這場戰爭。
公元前216 年8 月2 日,羅馬與迦太基軍隊在康奈展開了大會戰。
參加會戰的羅馬步兵在數量上大大超過敵人,計8 萬人,而漢尼拔只有4 萬人。但漢尼拔擁有14萬名騎兵,而羅馬只有6000名。
羅馬軍隊開到康奈附近的平原上,布成陣勢。羅馬士兵總共排成了3 行,每行之間有個小間隔。精選的重灌步兵以密集隊形擺在中心。騎兵放在步兵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主要是義大利聯盟的騎兵。羅馬想以步兵的強力衝擊突破敵人的陣線。
針對瓦羅的戰術,漢尼拔採用兩翼包抄戰術,布陣成中間向前突出的半月形。中間突出部分是較弱的步兵,精銳步兵部署於兩翼,再將騎兵分署兩側。
戰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