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羅馬的兵民合一的典型性主要體現在百人隊大會制度上。百人隊大會既是公民大會,又是戰士會議。實行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的斯巴達的公民大會也是戰士會議,但斯巴達的戰士沒有依據財產資格劃分為各個等級,仍是基於斯巴達人的血統關係上。雅典實行兵民合一,其戰士雖也以財產資格為依據被劃分為各個等級,但是他們的公民大會是全體公民的大會,不是戰士會議。斯巴達和雅典的兵民合一制都沒有羅馬的典型和徹底。
羅馬公民兵的基本組織和基本戰術單位高度融結為軍團。軍團的數目、其中的人數及其作戰方式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不相同。共和早期,羅馬大概有四個軍團。每個軍團約有4200名重灌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步兵。其中,兩個軍團由年輕力壯的公民(17至45歲)組成,擔負出征野戰任務;另外兩個軍團由年長的公民(46至60歲)組成,戰時負責衛戍後方和支援前線的任務。早期的軍團按希臘‐‐馬其頓式方陣排列陣式。重灌步兵按橫列排成六行,每行500 人,持精良武器者居前。兩個軍團的方陣往往並列,形成密集陣列,縱深八列,側翼配置騎兵,輕裝步兵散開列於主力隊伍前面發揮作用並掩護兩翼。由於這種方陣不適於複雜地形作戰,不夠機動靈活,難以頂住機動敵軍的襲擊,於是在公元前4 世紀時卡米路斯改變軍團陣式,放棄了方陣。
(2)向北義大利擴張
羅馬建立共和國以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相當嚴峻。北方仍有強大的伊達拉里亞城市,如果羅馬想不再受到伊達拉里亞人的統治,那麼當時只有去征服他們;東部和南部還有經常入侵的薩賓、埃魁和沃爾斯奇人等山地部落。
羅馬為了征服這些山地部落和伊達拉里亞人,和拉丁城市締結卡西烏斯和約,以便對付主要的對手。
公元前5 世紀上半期,羅馬透過持久的戰爭擊敗了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接著,羅馬對伊達拉里亞人發動進攻,主要與北方的伊達拉里亞城市威伊展開了三次戰爭,持續近一個世紀。
公元前405 年,羅馬第三次發動對威伊的戰爭,這場標誌著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次明確的戰爭,在羅馬傳統中作為這個城市軍事史的轉折點而記錄下來。
羅馬對威伊進行了10年圍困(公元前405 ‐‐前396 年)。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羅馬將軍瑪爾庫斯卡米路斯在羅馬第一次試行軍餉制度,而在此以前服軍役是沒有報酬的。羅馬軍團士兵每日約得800 克穀物。出征時,發給士兵15日的糧食,有時甚至是30日。軍團士兵亦可靠地方補給,這就使有組織的掠奪成為合法化。他還改進和統一武器裝備,公民兵自籌武裝參差不齊、規格不一會削弱戰鬥力的弊端得以解決。從此,公民兵出戰可以從國家獲得軍餉、給養和規格統一的武器裝備,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 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
公元前396 年,卡米路斯決定用地道攻城的辦法攻陷威伊城。他命令士兵挖掘一條從城外通向城堡內部的坑道。軍隊被分成6 個分隊,輪流作業,直至工程完成為止。羅馬從地道突然攻入城堡,出威伊人之不意,威伊陷落。
羅馬擄獲了大量戰利品而變得富有起來,又佔領了幾乎把它的領土總面積擴大一倍的版圖,羅馬強大起來。
當羅馬剛剛站起來的時候,在公元前4 世紀初,突然發生了一場戰禍,險些使羅馬覆滅。
公元前390 年,羅馬突然遭到從西歐和中歐南來的高盧人的侵襲。羅馬投入了全部軍隊和來自臨近拉丁城市的援軍,在阿里亞與高盧人展開殘酷激戰,卻終沒有擋住勇猛的高盧人的攻擊。羅馬人被圍困在卡皮託利烏姆衛城,最終因糧絕而被迫投降。高盧人也苦於軍中疾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