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頁)
頻毗沙羅晚年被其子阿闍世所殺,阿闍世於公元前493 年嗣位。他把摩揭陀的首都由王舍舊城遷到王舍新城,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最初阿闍世與居薩羅國展開爭鬥,開始阿闍世獲勝,但不久中伏,不得不率軍投降。最後兩國締結和約,以聯姻方式保持和平共處。
在阿闍世的對外擴張過程中,最大的勁敵是北方的跋祇國。它是東印度政治聯盟(包括末羅、迦屍和居薩羅)的盟主,首領是離車族的國王切特克。
阿闍世為戰勝離車族積極備戰,在恆河南岸建一新的城堡,作為戰時的前方基地,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華氏城。在佛教文獻中也曾提到建造此城的目的,&ot; 此是禹舍大臣(阿闍世的大臣)所造,以防跋祇國。&ot; 另外,阿闍世命令大臣禹舍在離車族中間散佈不和的種子,破壞跋祇國內部的團結。經過一系列準備後,阿闍世開始對跋祇國發動戰爭。這次戰爭從公元前484 年一直延續到公元前468 年,共達16年之久。最後阿闍世取得完全勝利。離車族被征服後,迦屍也屈服於摩揭陀的統治,東印度政治聯盟瓦解,阿闍世成為東印度的霸主。
公元前414 年,希蘇那伽在人民反暴政的鬥爭中登上摩揭陀王位,建立希蘇那伽王朝。不久,經過激戰,他征服了中印度的阿般提國,跋沙和居薩羅也被吞併。到此時,摩揭陀幾乎征服了所有的重要國家,稱雄列國。
但是到公元前346 年,摩訶波德摩難陀殺害希蘇那伽王朝的末帝摩訶南丁,建立難陀王朝。難陀王朝迅速擴充套件領土,直達希發西斯河,佔領了北印度的主要地區。北印度基本上在難陀王朝的統治下統一起來。難陀王朝的統一事業,為即將到來的孔雀帝國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難陀王朝雄踞恆河流域,兵強馬壯,使入侵的希臘人膽寒。希臘人撤軍回國後,難陀王朝也已進入其暮年,北印各地人民起義頻繁,政局動盪,於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乘機而起。
據佛教文獻記載,旃陀羅笈多的父親是一個氏族的首領,死於邊境衝突中,他幼時孤苦伶仃,靠牧人獵人養大。由於才能出眾,被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考底利耶所看重,把他帶至犍陀羅國首都坦叉始羅學習。那兒正是希臘人侵佔印度首先佔領的戰略要地,旃陀羅笈多得以見識希臘軍旅。他曾走訪亞歷山大,卻因惹怒了亞歷山大險遭殺身之禍,逃出來之後便與考底利耶聯合召集軍隊反抗馬其頓軍隊。
亞歷山大撤軍回國後,馬其頓在印度的統治瀕於崩潰。旃陀羅笈多利用這個機會,擴充其軍隊,並於公元前324 年自立為王,開始了反馬其頓的鬥爭。直到公元前317 年,才迫使馬其頓大將歐德穆斯撤退,旃陀羅笈多光復了印度西北部。
趕走希臘人以後,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幫助下直接向難陀王朝的首都進軍。大軍勢如破竹,他迅速攻下華氏城,殺死了難陀王朝的末代國王達納難陀。
不久,旃陀羅笈多又再次擊退了希臘人塞琉古想收回阿富汗和印度的進軍,使孔雀王朝版圖及於阿富汗的喀布林、坎大哈和赫拉特等地,最後他還向南印度進軍,使帝國疆域擴充套件到邁索爾一帶,從而在印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規模最大、開拓疆土最多的奴隸制大帝國,印度史也發展到帝國時代。
(4)列國時代軍事的發展
1軍事制度
到列國時代,印度的軍隊組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史詩的記載中我們得知,列國時代的國王們已經擁有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並且有很好的訓練。軍隊在兵種建設上,已從吠陀時代的兩個兵種,即車兵和步兵,發展到四個兵種,即步兵、車兵、象兵、騎兵。這四個兵種在早期的佛教文獻中亦到處可見,例如在《摩訶僧祇律》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