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部分(第3/5 頁)
的土地改革方案很簡單,那就是將所有寄掛在大戶家的田產重新歸還給原主人。至於貪官犯官的土地則進行均分。
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清丈是進行這一步的基礎。當然,寺廟道觀名下的土地是重點清查的。
均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糧稅改革。
大明還是一個農耕社會,故而糧稅是歲收的重要來源。
雖然商稅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沒有人敢動糧稅,因為這是國本。
謝慎卻毫不猶豫的動了。
因為他明白糧稅不動,大明的硬實力很難有大的發展。
謝慎的糧稅改革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廢除人頭稅。
這個方案剛一提出時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所有文官的反對。
畢竟封建王朝兩千年來都是收的人頭稅,就這麼廢除風險實在太大了。
其實這也在謝慎的意料之中。
畢竟張江陵推行一條鞭法時就遭到了強烈的牴觸,在地方上甚至無法推行。而謝慎的這個廢除人頭稅顯然比一條鞭法還要徹底。
但謝慎卻並不擔心。因為天子堅定的支援他。
新政規定,沒有土地的百姓不必再繳納糧稅,等於解放了這一部分勞動力。可以讓他們全身心的投身於手工業、商業等行業。
要不然,只要家中有男丁便要交稅,不管是交實物稅還是銀兩都極為不公。畢竟有的百姓已經不事農桑,改做他行。
這一改革避免不了陣痛,但只要捱過去就會對綜合國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與其一直被糧稅折磨還不如狠狠一刀切下去來的痛快。
當然,直接徵收銀兩也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容易囤貨居奇,容易鬧糧荒。
故而謝慎並沒有強行規定必須繳納銀兩,而是讓百姓們自由選擇,可以交糧也可以交銀。
這樣一來就趨於一種平衡,鬧糧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不過謝慎新政中有一點卻是和張江陵的一條鞭法一致,那就是用交銀替代徭役。
這一部分由朝廷撥銀僱傭職業役工來做,算是社會分工的細化。
對這一點老百姓自然是舉雙手贊成的。徭役太苦了,而且徵發是隨時的。有時正是農忙卻要徵發徭役修築河堤,你是去還是不去?
去吧沒人在地頭勞作。不去吧是拒絕徭役,是要被拿到官府大板子打屁股的。
現在好了,朝廷規定你只要出一份銀子就可以免除徭役,由專門的雜役來做,百姓們自然拍手稱快。
當然這也有問題,那就是全國雜役有限。如果遇到大的工程,僅僅靠現有的雜役是不可能完成的。
這時候便需要臨時徵募。
不過朝廷對這部分徵募者也是發銀錢的。
等於特殊情況下百姓從之前的無償白乾變成了有償勞動,心裡肯定平衡了許多。
乍一看來,謝慎的新政腦洞大開,其實都是根據實情制定的十分務實。
百姓們從牴觸到接受,再到歡迎也體現了心態變化的過程。
。。。。。。
。。。。。。
大明朝從來不缺少誇誇其談的清流,但卻太缺能夠塌下心來好好做事的實幹家了。
這也是張居正能夠獲得那麼高歷史地位的原因。
當然謝慎不會走張居正的老路,要想新政能夠推行下去獨攬大權是行不通的。至少要讓朱厚照在改革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
唯有如此,年輕的天子才會有**繼續改革下去。
這當然也是心理學的範疇了,政治本身就是不斷博弈不斷妥協。只有一方受益,是不可能長久的。
改革家要有堅定的決心。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