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棄守漢城(第1/2 頁)
拿下平壤十餘天后,進軍神速的李如松就進入了被放棄的開城。隨時都可以溯漢江而上攻打漢城。
面對堅城平壤時,明軍所表現出的攻城能力。不止讓日軍一口氣棄守了北四道,還使得大多數人的態度轉為棄守漢城,退往釜山。
對於堅守漢城的選擇,只有第六軍的大將小早川隆景為此堅持不已。
進入朝鮮的九支軍隊中,小早川隆景是其中最年長的大將,比織田信長還要大一歲。戰場經驗最豐富的小早川隆景,主張不能一味地避戰,必須予以反擊。否則因為士氣的低落,日軍可能直接潰散。
只是支持者廖廖,所幸軍奉行黑田官兵衛與軍目付石田三成立場鮮明的表示支援。
黑田官兵衛從計劃徵朝時,就表示要強烈的反對。但是受任軍奉行後,也盡職盡責的制定出詳實的進軍計劃。使得日軍前期的推進十分順利。
但是黑田官兵衛一直反對擴大戰爭。不過這次倒是支援小早川隆景主動出擊的計劃。
另一位支持者,是受命擔任軍目付的石田三成。
作為奉行眾之一,跨海而來的目的就是在朝鮮建立統治。如果只能退守釜山,那麼奉行眾就將毫無發揮之地。所以石田三成自然是支援戰爭的一員。
最終,小早川隆景力排眾議決定出兵,以第六軍的立花宗茂為先陣,迎擊明軍。
恰巧,李如松也因為可能面臨的糧草窘境而選擇速戰速決。兩軍先鋒在漢城以北三十里的碧蹄館遭遇。
立花宗茂雖然初戰不利,但是成功拖住了擔任明軍前鋒的查大受,祖承訓等人。而且率先等到了後續的援軍,漢城的守軍傾巢而出,四萬餘人試圖包抄明軍。
但是,由李如松親率的援軍也在隨後趕到,不過數量只有數千人。於是日軍繼續進攻,試圖以人數取勝。
而此地的環境也不利於明軍。雖為平原地帶,但是多為農田,融雪季時變得十分泥濘。明軍佔據絕對優勢的騎兵發揮的作用大打折扣。
並且由於李如松是輕騎南下,在攻佔平壤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火器也沒能攜帶。
不過李如松看到佔據優勢的日軍包圍上來,卻並未選擇退走。而是親自上陣,帥軍反擊,完全不把數倍於己的敵軍放在眼裡。
兩軍隨即陷入拉鋸戰,佔據絕對人數優勢的日軍沒能拿下這數千明軍,而李如松的反擊雖然勇猛,也只是讓對方一陣慌亂而已。
最後,藉著楊元率領的數千明軍趕到之機,兩軍默契的脫離接觸。此戰,雙方各損數千精銳,明軍一往無前的勢頭被打斷,而日軍則再無勇氣與明軍野戰。
損失最大的是作為先陣的立花軍,多名大將陣亡,軍士損失過半。換來的是立花宗茂被再次傳揚的西國無雙之名,並且家臣小野鎮幸也在此戰揚名,後來更是被秀吉列為日本七柱槍之一。
……
碧蹄館之戰的訊息傳回名護屋,擔任陣代的前田利家緊急召開了評定。
而此時的羽柴秀吉,正在京都主持弟弟羽柴秀長的葬禮。
“諸位,朝鮮之事,該當如何?”
“名護屋此地,正有十數萬軍隊,正巧可以弛援朝鮮。”
率先出聲的福島正則,與加藤清正一樣是徵朝的鐵桿支持者。
福島正則的母親與秀吉的母親也有親緣關係,與加藤清正一樣,從小便呆在秀吉身邊。
入朝後,被秀吉命令負責糧草運輸,碧蹄館之戰的訊息就是由他帶回來的。
“援軍一事應當從長計議,朝鮮本地根本無法供應糧草,只靠海運的話,目前的兵數已經略顯吃力了。不如問問長束大人,還能增加多少兵力。”德川家康反駁了福島正則的提案。
作為奉行眾一員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