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第71章到第八十一白話文(第1/2 頁)
以下是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一章到第八十一章的原文及白話文:
1 第七十一章:
?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白話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這就是弊病了。所以聖人不會犯這種錯誤,是因為把“不知卻以為知”當成是弊病,因此不會有弊病。
2 第七十二章:
? 原文: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則希有不傷其手矣。
? 白話文:如果民眾一直以來都不畏懼死亡,那怎麼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民眾一直是畏懼死亡的,那麼對於違法亂紀的人抓來殺掉,誰還敢再犯法呢?如果民眾一直必定是畏懼死亡的,那麼一直會有專門掌管殺人的人去殺。代替專門掌管殺人的人去殺,這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3 第七十三章:
?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 白話文: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是不能夠達到目的的。天下是神聖的東西,不能用強力去治理。用強力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的人一定會失去天下。所以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緩慢、有的急促、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穩、有的危險,因此聖人要去除那種極端、過度、奢侈的行為。
4 第七十四章:
?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白話文:民眾不畏懼死亡,怎麼能用死亡來嚇唬他們呢?如果能使民眾一直畏懼死亡,對於那些違法亂紀的人,我抓來殺掉,誰還敢犯法呢?一直有專門掌管殺人的人去殺。代替專門掌管殺人的人去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5 第七十五章:
? 原文: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白話文:民眾之所以飢餓,是因為統治者收稅太多,所以才飢餓。民眾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有所作為,所以才難以治理。民眾之所以輕視死亡,是因為統治者追求奢侈的生活,所以才輕視死亡。只有不追求奢侈生活的人,才比過分看重生命的人高明。
6 第七十六章:
?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白話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枯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強大的反而處於下位,柔弱的反而處於上位。
7 第七十七章:
?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