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第2/7 頁)
心的平靜與安寧。透過摒棄虛偽、過度的追求,堅守質樸和真誠,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九章其譯文大致如下:
拋棄所謂的聖賢和智慧,民眾能獲得百倍的好處;拋棄所謂的仁愛和正義,民眾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私利,盜賊就不會出現。這三樣東西(聖智、仁義、巧利)作為巧飾的東西是不夠的,所以要讓民眾有所歸屬。展現本真,保持質樸,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摒棄繁雜的學問,就能沒有憂慮。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比如在教育中,如果過於強調追求高分、名校,將各種所謂的“成功學”和“技巧”灌輸給學生,可能會導致學生壓力過大,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相反,讓教育迴歸自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這便是“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在家庭關係中,有時父母對子女過度強調要表現出“仁義”的行為,而不是從內心自然流露的關愛,可能會讓子女感到壓抑。當父母以真誠的愛對待子女,子女自然會回報以孝慈,這種親情的流動是自然而然的,而非靠外在的規範約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就像在社會治理中,如果人們過度追求投機取巧獲取利益,比如透過非法傳銷、詐騙等手段謀取財富,社會秩序就會混亂。而當人們依靠誠實勞動和正當經營獲取利益,盜賊自然就會減少。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例如在個人的職業選擇上,不盲目跟風追求熱門行業和高收入,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一份能夠發揮自身價值的工作,保持內心的單純和對事業的熱愛,不被過多的私慾所左右,便能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和快樂,沒有過多的憂慮。
總的來說,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九章提醒我們要摒棄浮華和虛偽,迴歸真實和質樸,這樣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讓個人的生活更加寧靜和有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九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十九章白話文解釋:拋棄掉那些被推崇的所謂聖明和智謀,人民能夠獲得百倍的好處;摒棄掉那些被宣揚的所謂仁愛和道義,人民能夠恢復孝慈的天性;杜絕掉那些機巧和私利,盜賊就不會產生。這三個方面(聖智、仁義、巧利),只作為表面的文飾是不夠的,所以要讓人民有真正的歸屬。展現出純潔質樸,減少私心和慾望,摒棄繁雜的學問,就能沒有憂慮。
下面我們透過一些事例來進一步理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在商業競爭中,有些企業管理者過於追求所謂的高明策略和智謀,不斷地算計和操縱市場,結果可能導致市場的混亂和消費者的不信任。而那些能夠真誠對待消費者,專注於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不玩弄手段的企業,反而能夠贏得長久的發展和良好的口碑,這就是讓民眾受益的表現。比如一些老字號的品牌,依靠誠信經營,傳承多年,深受民眾喜愛。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在一些家庭中,父母過度強調孩子要按照外在的仁義標準行事,對長輩要有形式上的尊敬和順從,而忽略了培養孩子內心真正的關愛和親情。當父母能夠以身作則,以自然的方式關愛家人,孩子也會在這種氛圍中自然地展現出孝慈之心。比如,一個家庭中,父母經常陪伴長輩,關心他們的生活,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長大後也會自覺地孝順父母和關愛家人。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從社會層面看,如果社會風氣過於崇尚投機取巧和追求不正當的利益,就會導致一些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相反,如果倡導公平競爭、勤勞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