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夫兵者,不詳之器也。(第2/7 頁)
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老子在這裡表明,君子平時以左為貴,而用兵打仗時以右為貴。戰爭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手段,是不吉祥的,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並且對待戰爭的態度應是淡然恬靜。如果讚美戰爭,那就是以殺人為樂。那些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實現統治天下的志向的。在歷史上,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妄圖征服世界。他的戰爭行為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數無辜的生命消逝在戰火之中。然而,他這種殘暴的戰爭行為最終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對和抵抗,以失敗告終,也驗證了老子“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的觀點。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在古代禮儀中,吉祥的事情以左為上,喪葬之事以右為上。軍隊中,偏將軍在左,上將軍在右,這是說戰爭就像舉行喪禮一樣。當戰爭發生時,我們應懷著沉痛和悲傷的心情對待,因為戰爭意味著生命的消逝和痛苦。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浴血奮戰。無數的抗日英雄為了保衛祖國和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對於這場戰爭,我們應懷著沉重的心情去銘記那段歷史,緬懷先烈,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
“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戰爭中如果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應當懷著悲哀的心情去對待;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應當以喪禮的形式來對待戰爭的結果。在越南戰爭中,美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美國國內也因此陷入了社會動盪和道德困境。這場戰爭讓人們深刻反思戰爭的意義和價值,也讓我們更加明白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和智慧。
在當今社會,雖然大規模的戰爭相對減少,但區域性衝突和地區爭端仍然存在。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一章的智慧提醒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國家之間應透過對話、協商和合作來解決矛盾和爭端,共同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一章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深刻思考和智慧啟示。我們應當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以更加理性和和平的方式去面對世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譯文:兵器啊,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都厭惡它,所以有追求的人不會依靠它。君子平時起居以左為尊,用兵打仗時以右為尊。所以兵器不是君子的工具,是不吉祥的工具,萬不得已才使用它,以淡泊恬靜為好。不要讚美戰爭,如果讚美戰爭,那就是以殺人為樂。那些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實現自己的志向的。因此,吉祥的事情以左為上,喪事以右為上;所以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是說對待戰爭要像對待喪禮一樣。殺了很多人,要用悲哀的心情對待;打了勝仗,也要用喪禮的方式來處理。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例子可以印證老子這一思想。例如三國時期,各路諸侯連年征戰,兵禍不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征戰,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勢力不斷擴張,但戰爭帶來的是百姓的苦難和社會的動盪。無數的家庭因戰爭而破碎,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這便是戰爭帶來的“不祥”後果,即使一些諸侯透過戰爭獲得了權力和土地,但百姓卻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再比如,亞歷山大大帝透過一系列的軍事征服,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然而,他的征服戰爭伴隨著大量的殺戮和破壞。雖然他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分崩離析。因為他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和殺戮之上,沒有真正贏得被征服地區人民的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